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语言文化 > 文化视野 > 正文
激励生命的延续——英美诗人对流行病的记述与思考
作者:21ST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 2020-04-24
长久以来,各种流行疾病一直是世界各国小说家关注的主题。然而,从创作文类来看,众多文学作品大多都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种种肆虐人间的灾难,却很少有作家利用诗歌去反思流行病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英国现任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都遭遇过所处时代的流行疾病,通过分析两位诗人的作品,读者可以在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中发掘诗歌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从诗人对待疫情的态度中挖掘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1、春天里的威廉斯:值得敬仰的医生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与庞德和艾略特等人雄踞着美国现代派诗坛。因其意象派诗风为人们的熟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持有医学博士学位。根据克里斯托弗·麦克戈万在《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剑桥指南》中记载:“威廉斯很早就决定将医疗和写作兴趣统一起来,是医生的角色给了他接触生命的机会。”的确如此,如若不是诗才出众,威廉斯极有可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过着平凡且安静的乡医生活。

1918年爆发的流行性肺炎给了医生威廉斯记录历史的机会。在他的作品中,《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就是他接触和诊治传染病的证据。这首诗收录于诗集《春天与一切》,正如题目所示,威廉斯描述了这条通向传染病院路上的荒凉景象,并以此抒发自己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生存方面的反思。当威廉斯说“传染病医院”时,他指的是当时单独为传染病人准备出来的建筑,而这所传染病医院很可能是现在新泽西州的圣玛丽教堂的前身,原本是安置和治疗患有传染病的病人的地方。谈及此次流感时,有学者在《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中猜测:“这次流感因为首先由西班牙媒体报道出来,因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军营中爆发的。”虽然这次席卷世界的流感1920年逐渐退场,但它留下来的阴霾远未退去。

在《自传》中,威廉斯这样记录这场毁灭性的流感:“流感袭来,我们医生每天出诊六十次。我们其中有人感染了病毒,有些年轻的医生去世了。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克制这种席卷世界的病毒。”由此可见,威廉斯是这次大规模流感的见证者。

侥幸存活下来后,威廉斯用诗歌记录了传染病带来的后果。诗歌开始时,一条路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冷风——从东北方向/赶来蓝斑点点的/汹涌层云。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一潭潭的死水/偶见几丛大树/沿路尽是灌木/小树,半紫半红/枝桠丛丛纠结/下面是枯黄的叶子/无叶的藤——/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沿着这条路,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垂死的植物,尽头就是传染病医院。放眼望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出一条通向死亡的征程,诗中的“冷风”“荒野”“干草”“死水”和“枯藤”等荒凉景观正是生物与冬季搏斗后留下的痕迹。然而,自然界经历了从死寂的冬日到苏醒的春天这种周而复始的律动。威廉斯在第四诗段处却留下了突转:“莽撞的春天来临”,如期赴约的春天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色,其中植物将离开荒芜的过去,进入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春季到来之后,生机勃勃的绿芽,在经历了死气沉沉的冬天后,希冀在春天可以肆意生长。

在威廉斯看来,自然的律动并不因人的遭遇而转移。人类正遭受传染病折磨,而植物却在等待着复苏。也就是说,此处原本看似凋零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突然分道扬镳,让人想到没有人类之后自然界的景象。艾伦·韦斯曼在著作《没有我们的世界》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人类消失后的景象,即大自然会拆毁建筑,城镇和农田重新成为森林和草原,即便难以腐蚀的金属和塑料也会慢慢被岁月消化。由此可见,韦斯曼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次要角色和从属地位,这也可能是威廉斯在见证复苏的植物和传染病医院的区别后产生的落寞感。

即便如此,威廉斯也未放弃对病人的眷顾。在诗歌最后,威廉斯指出植物扎根于土壤中,即将参与到春天的伟大场景中:“一件一件清清楚楚”,作为春天中复苏的独立生命,这些在春天纷纷而至的植物在预定的时间生长。然而,这里的每根草都未曾得到自然特殊的照顾:“进入春天/依然那么艰难——然而深沉的变化/已经来到:它们扎住的根/往下紧攫,开始醒来。”试想,此时路尽头的传染病人也同样是自然界中的生命,威廉斯似乎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自然中的个体努力,仍旧乐观地期待病人也会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找回健康。春天会如期而至,威廉斯寄希望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力,使整首诗迸发出近乎盲目的乐观情绪。

2、阿米蒂奇:锁城后的爱情故事

视野转向当下,欧美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英国现任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认为:“在危机时刻,艺术形式可以安慰我们,因为它要求我们专注,思考,沉思。”针对这场疫情,他3月21日在《卫报》上发行了诗歌《封锁》,无论从时间还是地域来看,《封锁》的跨度都极广。利用诗歌常用的梦境手法,本诗从1665年英国村庄伊姆的鼠疫谈起,继而跨越到大约5世纪梵文诗歌《梅加杜塔》,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追溯历史中备受瘟疫折磨的故事,并以此提出应对疫情的措施。

阿米蒂奇的第一场梦与坐落在英国德比郡的小村庄相关。1665年,伊姆村爆发了淋巴腺鼠疫。为了不让疫情扩散,无私的村民们选择隔离自己,展示了人类巨大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诗歌开始部分就呈现出这场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古老的伊姆村/在裁缝的操作台边/受感染的跳蚤/藏在潮湿的布料织线里。”传染源伺机行动,很快就陆续感染了村民。由于当时交通的落后和物资的匮乏,村民都要到村边的界石处购买粮食,以此维持生计。阿米蒂奇观察到界石上仿如“歪斜的骰子有六个黑色洞孔,/溢满着酒和醋/来清洗受污染硬币”。由此可见,这座封闭的村庄在抗击疫情方面做出了贡献,即使与外界接触时也尽力保证将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伊姆村可谓17世纪英国抗击疫情的典范,然而换个角度看,除了冰冷的金钱交易外,当时做出高尚之举的村庄竟然无法保障基本的物资供给,令人叹息。

当瘟疫发展到不得不封闭边界时,阿米蒂奇出色地引用了伊姆村的女孩和村外一个男孩之间的凄惨爱情故事:“这让我想起伊莫特与罗兰德/伤心的故事,/隔离线两侧/那对命运多舛的爱人/无言的情话跨越大河/直到他再见不到伊莫特。”因为瘟疫导致封城,伊莫特与罗兰德只能在界限的两侧彼此遥遥相望。罗兰德以大河为信使,将思念之情传达给伊莫特。即便有如此诗意的倾诉,伊莫特也因染上瘟疫,无法将爱情进行到底。

诗中的第二场梦是对梵文诗人迦梨陀娑的致敬。类似地,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云使》也记录了流亡者夜叉利用云彩安慰妻子的故事。作为梵语中善意的自然神,在山顶孤独地想念爱人的夜叉委托一朵栖息在山顶上的云帮他向在阿拉卡的爱人捎去思念的信息:“流亡的夜叉利用行云/给失落的妻子带话”。夜叉说服行云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告诉它的阿拉卡之旅将要经过极为神奇的风景,包括地标、城市和数不尽的风景。在《封锁》中,阿米蒂奇模仿《云使》的叙事风格,以云的视角描述了大地上的景观:“行云飞过大地/沿着牛和骆驼的踪迹,/项链般的溪流,/扇尾的孔雀,装饰华丽的大象,/刺绣的床罩/满是草原和树篱,/竹林和雪峰,/瀑布和溪流,/宽翼仙鹤的神秘符号/和雨后晶莹的莲花。”初看行云流经的场所,堪称一幅美妙的画卷:雨水滋润着大地、动植物在繁茂生长,且河流奔流不止。然而,在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画卷背后,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云在世界移动的轨迹,无论是牛和骆驼活动的广袤草原和沙漠,还是大象和莲花所在的亚非大陆,都有行云的痕迹。

行云承载着夜叉的信息,大有将其传播到整个世界的趋势。如果说迦梨陀娑是在传播私人的爱情,那么假借夜叉故事的阿米蒂奇又在向世界传达什么消息呢?倘若将对抗疫情的战役看作是一场旅程,那么他推崇的措施与行云的流动轨迹有相似的特征:“旅程有时很沉重,漫长且缓慢,/但必然如此。”可以看出,正如云缓慢浮动一样,他期待依靠耐心和沉稳的心态去应对这场疫情。这场“必然如此”的经历也许就是阿米蒂奇对当前英国疫情的终极判断,在理智的抉择背后又透露出一种悲壮的辛酸感。

从威廉斯的传染病院见闻,到阿米蒂奇的梦境,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现实世界中疫情的关注。传染病院和伊姆村都以封锁城市的形式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蔓延,因此值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战疫之际,即使威廉斯意识到生命无论如何都会继续时,即使阿米蒂奇被逼迫到只能将感情寄托于河流和云彩时,也未曾见过他们有丝毫退缩。可以说,当自然界可以蔑视人的生死,进而如期生长时,有人却能用乐观的情绪激励着生命的延续;当病毒试图从地理角度将世界分隔为不同的领地时,诗歌却在情感方面更加强烈地将我们团结在一起。



关键词:诗歌 流行病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