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社会热点 > 正文
文明共同体视野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翻译学科建设论坛举行
作者:赵若然 葛云锋    来源:山东外语教学    日期: 2020-08-03
2020年7月23日,“文明共同体视野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翻译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是庆祝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深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翻译学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共同体背景下翻译理论的创新发展及翻译实践的社会服务功能。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深入讨论了共同体视野下我国翻译学科在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翻译实践等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并针对翻译学科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可行性方略。本次论坛采取线上方式。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系部主任、学位点负责人、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团队的教师和研究生全程参加了此次论坛。国内外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山东外语教学》审稿专家、优秀作者和高校师生近2万人参加了线上会议。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主持。

在致辞中,万光侠副校长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7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外国语学院近几年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做了简要介绍。

在上午的发言环节,浙江大学的许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克非教授和任文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姜亚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胡开宝教授做了主旨发言。

许钧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关于翻译学科的几点建议”。许钧教授指出,翻译学方向在外国语言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具有朝气和蓬勃的发展潜力。教师作为翻译人,应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思考自己的存在,把实践、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良好的互动关系。他提倡,在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培养其开放的学习意识和扩展的眼界,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翻译实践为底色,在实践中提高各方面能力,形成对理论的思考。其次,在翻译教学中,许钧教授提出,教师应将人才培养与个人兴趣和特色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到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拓展等方面的工作,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教学理念与手段,真正提升学生在各方面的思考。最后,许钧教授建议,在翻译研究方面,教师应根据需要确定翻译研究的具体领域和方向,务必加入到交流的学术圈中,在交流中找到不足、凸显价值、获得成长。

王克非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从翻译到翻译研究”。王克非教授从自身翻译的深厚实践,谈到了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密切关系。他表示,翻译不同于与翻译研究,两者应该紧密结合起来。翻译具有双重性,既面向实践也面向翻译。在翻译实践方面,王克非教授结合自己四十年的外语研究和翻译实践的经验,分享了自己翻译的心得与体会。随后,王克非教授深入到翻译研究的层次进行论述,指出翻译研究不可人云亦云,应注重创新并进一步开拓。王克非教授还进一步谈到了翻译理论与文化思考的密切关系,从翻译文化史的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了阐释。他提出,翻译研究的拓展包括中国特色翻译研究和国际接轨翻译研究两大取向,如何与西方翻译理论接轨、不断开拓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做出中国的特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姜亚军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一流翻译专业建设与改革:时代要求与理念创新”。姜亚军教授首先对中国译者的处境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国标》和《教学指南》的精神要义,以上述要义为起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第二,制定和实施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创新。姜亚军教授认为,大学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另外,他建议,专业核心课程要有进阶性,且注重中英写作的训练和提高。分类选修课程则要指向翻译能力培养、不要面面俱到;第三,在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特色发展。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的分界并不明显,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改变“千校一面”“千专业一面”的状况,切忌“贪大求全”,不同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胡开宝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数字人文视域下现代中国翻译概念史研究:议题、路径与意义”。胡开宝教授首先梳理了数字人文和翻译概念史等相关概念,强调了研究中国现代概念的重要作用。接着,他阐述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现代中国翻译概念史研究的议题、路径与意义。之后,胡开宝教授深入探讨了翻译概念的历时演变、翻译概念译名的传播与接受、翻译概念的谱系及其对比、翻译概念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翻译概念与民族身份和国家形象的构建五部分内容。最后,胡开宝教授指出,此领域的研究能够推动中国现代翻译史研究和批评翻译学的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任文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中国口译理论话语的建构与创新”。任文教授首先阐明了中国口译理论话语的具体内涵,即中国学者主导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特点的口译理论话语。接着,她探讨了口译研究的理论、普适性和中国口译理论的传统话语资源。任文教授提出,口译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只是一个事实而并非一个问题。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口译教育和口译服务提供市场,中国的口译发展将会大有作为。她进而提出,中国学者应关注口译活动中的中国特色、建构具有原创性特征的口译理论话语,具体可概括为:后顾可发掘传统口译资源,内视可聚焦当下口译实践和教学中的中国因素,外眺可关注中外对话和中外融通,前瞻则注重优势互补、关注盲点并寻找突破。

在下午的发言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黄忠廉教授、蓝红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的屈文生教授、同济大学的吴赟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云虹教授做了主旨发言。

黄忠廉教授的演讲主题是“点线面体系统译学研究——译学研究棱台与译学人生”。黄忠廉教授首先阐述了文学复译的试验,然后分别从点、线、面、体式研究探讨翻译“未译透”“不译透”和“译透”的问题。点式上,整个翻译全在似透与非透之间,全译可以追求译作与原作的极似;线式上,他指出文学是语言和形式的艺术。翻译研究讲究文学性与留白,译者有时需不译透,不译透是主观否定,即理解透不表达透。看透不说透,译者“难得糊涂”才是智者;面式上,他表示看透仅仅是走向成熟翻译的第一步。看透是本事,不译透是修养,是译艺之高超所在;体式上,他提出全译的文学性即原作文学性加上译语文学性。最后,黄忠廉教授将译学研究棱台与译者人生相结合进行了总结升华,对今后的翻译学科、翻译实践、研究与批评等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屈文生教授的演讲主题是“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围绕法律翻译及翻译史研究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屈文生教授提出,不仅要在守正中创新,在翻译学科内开辟新领域;也要在创新中守正,在相关学科内产生影响力。他强调,翻译研究特别注重翻译活动的目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目的有明显区别。在翻译史的研究中,要治学先治史,了解翻译历史;同时还要注意西学东渐。他指出,历史和法学都强调事实,看重证据。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翻译类型化研究的三大样态、翻译史研究作品的时代特征等。目前,翻译史研究正经历着从旧文重编到开拓创新、从宏大历史到微观叙事、从文学翻译史向文化交流史的转变。屈文生教授建议,我们应注重翻译史研究的外部方法,将实学、用学翻译史置于同文学翻译史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写翻译史”不只是对研究方法的革命,更主要的是须将翻译史研究从对文学的单一依附中解放出来。

吴赟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国家对外翻译实践与国家形象自我建构”。吴赟教授首先界定了“形象”的概念,提出形象产生于“自我-他者”的动态、辩证关系之中,是不断协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成果。吴赟教授指出,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接着,她分析了国家形象不及预期的几个原因,提出我国的国家形象处于不断“被定位”的局势之中,西方凭借其话语在全球的强大传播力成为了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决定性力量。翻译活动均带有动机,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运用翻译策略,可构建一种界定身份的“我他关系”,从而完成身份的确立与重构。翻译这一复杂的活动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重要战略。最后,吴赟教授梳理并回顾了中国对外翻译的历程,论述了对外翻译与国家政策、形象建构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思考。

刘云虹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她指出,目前文学文化的双向多维交流已逐渐成为各界共识,翻译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虽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并不统一,其中存在三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文学主动外译的必要性、中国文学外译的方法和中国文学外译的接受。接下来刘云虹教授就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最后,她提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下,就今后的中国文学外译评价而言,译学界应进一步深化中译外研究,切实加强对翻译过程的考察,真正深入文本,坚持文化自觉,促使文学译介实现其推动中外文化平等、双向交流的根本目标。

蓝红军教授的演讲主题是“认识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性’:以钱锺书的‘化境’论为例”。首先,蓝红军教授围绕传统译论是不是理论、是不是具有深厚的“理论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可以抛开“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概括性”表征,不用“理论”的标准看中国传统译论。其次,他提出,应将非理论形态文本“转化”为理论形态文本。中西译论真正平等的对话需要同理性和异质性的理论内涵。接着,他以钱锺书的‘化境’论为个案,深刻阐述了其“译化讹诱”的翻译理论。蓝红军教授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澄清了对传统译论的误解,推动了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对于我们充分吸收传统译论的营养、深化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针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许钧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许钧教授从本次论坛的“共同体视野”大背景开始谈起,提出不论是翻译研究、翻译人才培养还是翻译活动,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息息相关,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灿烂发展息息相关。当下我们的翻译活动本身就致力于沟通、理解、相互认识与不断提升。其次,许钧教授指出,各位学者的主旨发言涵盖了翻译专业、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等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其广阔的视野和敏感的理论意识。许钧教授认为,此次高端论坛提出了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思路,有利于帮助年轻翻译学者找到自己的领域定位。在发言最后,许钧教授代表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对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论坛最后,王卓院长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感谢十位专家精彩的主旨演讲以及长期以来对外国语学院和《山东外语教学》的大力支持。王卓院长表示,会继续努力推进外语学科和外语学刊的协同发展,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公共的学术平台,形成外语人学术共同体,为我国外语学科发展做出山师人的贡献。



关键词:翻译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