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活动预告 > > 正文 |
第二十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2020.09.26) 活动时间 2020年9月26日-27日 活动地点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427会议室 主办单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暨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协办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会议直播地址 腾讯平台会议号: 867 113 636(限制人数300人) 直播PC观看地址: http://www.shineononline.net/gotoPage?page_name=sys_topIframe_AdminLTE.html&taskId=0347678AD3A9F4C9&token=1 手机微信扫描下方小程序码,进入直播页面,无需下载软件。 日程安排
专家介绍(按活动发言顺序) 黄国文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外国语言学会会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国际期刊Functional Linguistics (Springer) 联合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Routledge) 联合主编,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语言学丛书(Springer)联合主编;先后担任国内外22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2011-2014年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执行委员会主席。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1992)和威尔士大学(功能语言学,1996)获得两个博士学位,2004-2005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编撰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 杨忠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英汉比较学会语篇分析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曾兼任首届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75年任教以来,曾先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系主任(1990-1996)、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4-1998)、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1999-2007)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2012)等职。迄今指导硕士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24名。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12部。获得中国图书奖1次、省社科成果奖5次;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东北师范大学首批“研究生心中的好导师”等称号。 常晨光 Chang Chengua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discourse analysis, English education, lexicology and lexicography, and Australian studies.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 the areas, with over 50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and over a dozen books and edited volumes. Apart from his publications, he is co-editor of the journal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pringer) and Annual Review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He is also the series co-editor of the M. A. 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 (Springer). 林正军 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现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师范认证”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Pragmatics and Society、《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论文集、教材和教辅用书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 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第四十九批面上资助。 王勇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博士后。2011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8-2019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石溪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地访学。研究领域包括: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篇分析、汉语语法等领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Functions of Language、Functional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分别在Prentice Hall、Routledg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及教材多部,作品曾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讲师。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2018—2019年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类型学、语篇分析,重点关注汉语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系统功能语法描写。代表作为Complementarity Between Lexis and Grammar in the System of Person: A Systemic Typ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2017)。 曲英梅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2012-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学术著作一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已有研究重点关注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对比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在外语教学视阈下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能力,以及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分析语法隐喻的特征及功能。 刘承宇 四川荣县人,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功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篇分析和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区多语能力与多语教育研究会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各类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词典等10余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民族教育研究》、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ESP Toda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近10项,入选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研究兴趣包括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多语教育研究等。 杨延宁 于2007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至今,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聘上海市 “东方学者” 特聘教授。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出版中文专著3部,英文专著2部。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超过30篇。参加世界各地的国际学术会议19次,其中5次受邀做大会发言。2012年10月担任新加坡翻译课程委员会委员及新加坡国家考凭局顾问。2013年7月起担任国际学术期刊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主编。 狄艳华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及教辅用书20部,主持或参研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重点)及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等项目20余项。专著曾获省级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市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长短期项目资助,赴美国佛蒙特州的圣•迈克尔学院、英国沃尔夫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活动周讲座简介(按活动发言顺序)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趋同与分歧 黄国文 华南农业大学 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的构建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一开始的“边缘”语言学发展成了一门“主流”语言学。本报告通过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探讨这个理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趋同与分歧。本报告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采取的是进化的(evolutionary)而不是颠覆的(revolutionary)的方式,所以趋同(convergence)与分歧(divergence)是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表现。本报告还将通过加的夫语法(the Cardiff Grammar)的一些实践说明趋同与分歧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Yang Zho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has considerable impact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in discourse analysis. Nevertheless, 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was put forward merely through exemplification and it still awaits clear definition. Due to the lack of defini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in classify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particularly in viewing the necessity of tex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s a type, and in differentiat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lexical metaphor.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stantiation,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proposed: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a mode of expression that re-construes experience through manipula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orking defini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classified into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the former into sub-types of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of mood and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of modality, the latter into sub-types of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of transitivity and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of class/rank shift. It is argued that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inherently have textual effects, and that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tex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as a type because textual function is not comparable to ideational function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 which are the roles that language plays i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Based on the abov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he issue of nominalization in Chinese is reviewed. Key words: grammatical metaphor;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 常晨光 中山大学 作为一种意义创造活动,翻译与语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意义”视为“语境中的功能”,因此,翻译中的意义对等实际上就是语境中功能的对等。为确保翻译质量,实现意义的有效表达,翻译过程中涉及诸多语境因素,需要译者考虑和关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思想涉及语言、情景、文化等不同层面,无疑为翻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翻译实践也能促进语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整体经验意义观:经验与意义的因缘 林正军 东北师范大学 认知和功能视角的语言研究均秉持经验意义观,但是两个视角分别从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对经验意义做出解释。认知视角的经验意义观认为意义来源于人与世界互动的体验,经认知加工识解,形成概念结构,并通过语言表征出来。功能视角的经验意义观认为经验是人们通过意义建构出来的,经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源于对语言资源的不同使用。本讲座融合了两个视角的经验意义观,构建了整体经验意义观,认为认知经验意义关涉意义的来源,为语义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语义资源作为功能经验意义的库藏为通过意义建构经验提供了可能。语义资源可能会反过来作用于个体对人与世界互动经验新的识解和概念化,从而产生新的概念结构。 关键词:经验、意义、认知、功能 英语中的特殊主位结构 王勇 华中师范大学 所谓特殊主位结构是指主位部分句法结构比较特殊的句式, 包括:1)分裂句、2)假拟分裂句、3)it-外位结构、4)存在句、5)左/右移位、等等。这些句型一般借助特定的语法手段凸显句子的主位。功能语法学者多从信息结构、话语功能等角度去描述和解释这些结构。这些都属于小句语篇功能的研究。但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 小句的语篇功能包括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两个方面, 二者都是小句形式句法特征的功能理据。在总结这些结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这些句型不仅仅是信息包装的手段, 同时也是突出主位或包装主位的手段, 在语篇构建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特殊主位结构; 信息包装手段; 主位; 主位包装手段 语言是怎样实现交际的?——功能语法理论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曲英梅 东北师范大学 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人际功能帮助实现人与人的交际。小句中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为交流者实现不同的言语角色、表达态度和评价提供了词汇语法手段。通过对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描写和分析,韩礼德先生向我们揭示了语法实现交际的密匙。 关键词:功能语法理论;人际功能;语气系统;情态系统 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下的语法描写原则 王品 上海交通大学 随着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系统功能语法描写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范式,普遍遵循一定的原则。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下的语法描写原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语法描写基于语篇;采用“三维视角”;突出“自上而下”的视角;运用“轴线论证”的描写模式;探究语言的隐性语法。本次报告以人际语法中的语气系统为主要例证,对这些描写范式逐一简要说明。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语义发生研究 刘承宇 西南大学 本文首先从词源学角度考察 semogenesis 的构词和语源,从而对“语义发生”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语义发生研究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理论定义及哲学基础、时间与空间框架、语义发生与语法化、语言发展、读写模式等,进而指出现有研究在整体性和目标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与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学科结合或借鉴的研究路径及方法。 关键词:语义发生;时间框架;空间框架;语法化;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演变研究 杨延宁 华东师范大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众多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为多角度探索语言本质提供了巨大助力。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很少在语言演变研究中得到应用。一方面,语言演变研究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较少引入新的语言学理论。另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比较缺乏大时间跨度语言演变研究的传统。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打通两个研究领域,提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架构下进行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研究路径。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提出适用于语言演变研究的重点理论。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提出相关理论在语言演变研究中应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政治语篇意义建构及功能分析 狄艳华 东北师范大学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密不可分。政治语篇/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类,承载着一定的政治意义和功能。Fairclough (1992:64) 认为, 社会政治话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机制,影响着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社会形态、社会规约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等。政治话语作为一种实践体现并构建社会意义,体现政治意愿甚至改变社会。对政治语篇/话语的研究包括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研究。在语言学领域,近年来政治语篇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如Cap(2006)提出的以认知为取向的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 Fairclough & Fairclough(2012)提出的论证理论(Argumentation Theory)等,突破了以往对政治语篇单一的形式研究等局限,拓展了更广阔的视域。本研究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以典型的中国政治语篇为例,探究其如何体现政治意愿、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语篇的意义建构及功能,为深入理解以及产出政治语篇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治语篇;意义建构;功能分析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