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翻译界》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翻译界》高端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和Bilibili平台直播,观看人气峰值达6595人。
《翻译界》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会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孙三军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选民,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厦门大学韩潮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华树教授,布里斯托大学张晓春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管兴忠教授学等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翻译研究热点话题及前沿趋势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开幕式上,马会娟介绍了《翻译界》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并分享了对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韩潮、王建华、金海娜分别作主旨发言。
韩潮回顾了口译测评研究的历史,总结了现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口译测评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他重点描述、对比和分析了三种口译测评的途径:人工评分、机辅评分、机器评分,并指出在未来,口译研究者可以在测试标准化、测试后果效度、人工评分方式多样化、人机协同评估等方向进行深入探索。王建华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传播研究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框架体系及未来前景,尝试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模态翻译传播学,以期引起更多的翻译研究学者对多模态翻译传播研究的关注和思考。金海娜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翻译实例,提出建构视听翻译学,阐述了视听翻译学的名与实,分析了视听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展示了视听翻译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视听翻译学的前沿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下午的论坛中,罗选民、王华树、张晓春分别作主旨发言。罗选民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的汉译问题,阐释了他对莎剧翻译的艺术追求。王华树则探讨了翻译技术的内涵与本质,从翻译自动化程度、翻译流程、翻译对象、技术功能等探讨了翻译技术的分类和特征,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探索了翻译技术系统的要素和关系,梳理了翻译技术的动态演进和研究趋势,为听众呈现了当前翻译技术研究的全貌。张晓春总结了游戏本地化研究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电子游戏自身独特的互动性、跨媒介性和游戏叙事方式在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层面都给翻译本地化工作带来挑战,对游戏译员的本地化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专家发言结束后举行的博士论坛上,奥克兰大学博士生蔡宇星,北外外研中心博士生胡圆圆、英语学院博士生闫雪芹分别就学生译者查证能力、切斯特曼翻译因果关系、《诗经》中“上帝”一词的英译等话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韩子满和管兴忠针对博士生研究中的亮点与不足给出了精彩点评,受到年青学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