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2020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召开
作者:21ST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 2020-12-16
12月4-6日,“2020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在延边大学召开。该论坛由郭英剑教授所承担的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规划项目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课题组主办,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所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延边大学数十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也旁听了会议。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朴玉明教授主持,延边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寿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张寿教授介绍了延边大学和外语学科的基本情况,对各位专家、学者、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论坛成功。

郭英剑教授在开幕辞中,首先简要回顾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的发展历程:2017-2019年的前三届论坛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2020年,课题组第一次与其他高校合作举办。在今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特殊时期,国内专家、学者、学生依旧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以及此次会议充满了热情。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疫情之思:变局中的美国亚裔文学”。疫情是2020年的一个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疫情,我们应当思考伟大之变局的由来,而作为学者、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者,我们更应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思考美国亚裔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主旨报告的专家、学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潘志明教授、暨南大学外事处处长蒲若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院长陆薇教授、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朴玉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葵兰副教授、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亚敏教授、温州大学文艺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守祥教授、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石平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汤俏副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凯博士。

本届论坛的第一场主旨报告由陆薇教授主持。张龙海教授以“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遗产”为题做主旨报告。张教授从影响焦虑成动力、好学勤耕出佳品、学术操守不动摇、科研教学相益彰等四个方面剖析布鲁姆如何与前辈诗人抗争,成就文学梦想,坚守学术操守,科研教学相长等。张教授认为布鲁姆大师的成功秘诀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也启示我们,只要我们进行科研的时候心无旁骛、争分夺秒,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必然能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潘志明教授以 “《蒲安臣条约》的移民自由与《中国佬》声索美国的法律依据” 为题做主旨报告。首先潘教授介绍了《蒲安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及影响作用。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她的作品《中国佬》中对《蒲安臣条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引用。她的引文虽然准确,但是却将引文从原来的语境中孤立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倒置了条约背后中美双方有关移民自由的立场,同时还忽视了条约本身对华人入籍美国的明文限制。最后,潘教授在此基础上对移民自由、美国的移民自由、华裔美国移民自由以及华裔美国文学的移民自由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享。潘教授从文本的细节出发,结合历史与法律实证将美国亚裔文学置于全球性视野下,史今结合,使得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本次论坛的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主持。暨南大学蒲若茜教授以 “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之范式类型及其范式转换” 为题做主旨报告。蒲教授分析了五种有代表性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即族裔身份批评、文化身份批评、心理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流散批评的特点。在此框架下,聚焦关键词,层层递进,详细展开文本例证。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观照亚裔美国人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存语境和文学想象,在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的互动中,凝练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关键词,初步形成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蒲教授认为,当今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依然没有脱离 “身份政治”(族裔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等)的话语体系,但也不无对超越 “身份政治”、从哲学美学层面切入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吁求和实践。而这样的范式转变以及由此而来的批评实践,丰富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空间。最后,蒲教授从文学审美角度和哲思角度对亚裔美国诗歌研究方面分享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领域书目。

郭英剑教授以 “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游朝凯与他的《唐人街内部》” 为题做主旨报告。郭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获奖经历、代表作品等,然后重点讲解了游朝凯的三部作品。在此基础上,郭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游朝凯的写作特色、创作关注点及其重要影响,对当代美国亚裔文学研究方向予以深刻启示。最后,郭教授在回溯美国华裔文学传统的过程中,阐明了游朝凯创作回归传统和创新的意义,并从作家作品出发进一步对当代语境下美国亚裔群体困境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5日下午的会议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分组讨论环节,与会者就美国亚裔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共同体书写、乡村书写、城市书写和移民书写等主题分为五个小组进行讨论。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胡亚敏教授、刘葵兰副教授、石平萍教授、蒲若茜教授和王卓教授分别在各组,对与会者的发言做出点评。

第二场是主旨报告阶段。由张龙海教授主持。张磊教授以 “无问‘西’‘东’——《西乐之梦》中的听觉政治” 为题做主旨报告。他的发言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论、《西乐之梦》中音乐的 “暴力性” 特征、《西乐之梦》中西方音乐的“东方性”与“霸权”、西方音乐的脆弱性与张力中的回归之路。张磊教授指出,当前学界对华裔文学中音乐性与听觉性的书写传统关注不够,许多作品中音乐激发巨大的情感张力被忽视。而张岚的《西乐之梦》中的西方音乐被赋予了双重性:既是男主人公一类人对狭隘美国梦病态追求的表征,又在女主人公薇薇安·黄那里被赋予了某种颇具吊诡意味的 “东方性”。明耳中与眼中的西方音乐始终与伪装、与现实中的父/君权的暴力、规训与惩罚相关,具有强烈且令人不安的视觉性与景观性特征;而在女主人公那里,肉耳与心耳所听到的西方音乐则始终与真实、记忆中的故园、旧时相关,被赋予东方性、个人性、时间性且具有明显的去视觉化与听觉中心主义特征。最后,张磊教授指出霸权式西方音乐具有脆弱性。

傅守祥教授以 “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国殇叙事与女性创伤—以《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安魂曲》为例” 为题做主旨报告。他认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写,经历了从“战争男人”到“战争女人”这一转向,20世纪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写主要是以男性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残虐。在美国,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 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鲜有文学作品提及这一事件。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的出版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后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 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重现。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都把南京大屠杀、女性、异域文化三种元素汇聚在创作中,将战争中的女性作为书写重点,以戏剧化的激情或间离化的冷静态度,艺术地刻画日军对南京妇孺在身体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凌辱与毁灭。两部具有 “唤醒” 使命的文学作品以个性化的方式直面惨痛,敦促人们反思战争、思考人性以及铭记历史。

刘葵兰副教授以 “歧视与反抗:FOB的前世今生” 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追溯了FOB(Fresh Off the Boat,刚下船的人或新移民)这一短语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已经在美国安家立业的白人把新移民叫作FOB,对新来的移民进行盘剥和歧视。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第三次移民浪潮期,首先用来指白人移民。刘教授分析、比较了四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中的FOB形象。尽管不是最早描述华裔FOB的作品,但是黄哲伦的戏剧FOB将FOB意指亚裔新移民这一概念普及起来。黄哲伦的戏剧揭露了土生华裔对新移民的歧视。菲律宾裔梅丽莎·德·拉克鲁兹的小说《刚下船的人》讲述了菲律宾女孩一家人移民美国的经历,揭露了种族歧视对主流社会青少年的毒害。印度裔作家尤克缇·辛格的《FOB日记》描述了印度裔留学生在美国遭受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也描写了他们机智的反抗。而华裔作家黄颐铭的回忆录《菜鸟新移民》叙述了自己来到美国留学后备受歧视,对白人的歧视行为感到愤怒,最后通过反抗找到了文化认同。刘教授通过对这四个作品的文本细读揭示了种族歧视在美国种族之间以及新老移民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美国社会对新移民的敌意根深蒂固,贯穿美国历史并且延续至今。

6日上午,主旨报告由张磊教授主持。胡亚敏教授以“美国亚裔文学中的战争、难民、身份与伦理”为题做主旨报告。她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战争文学中的平民书写,美国亚裔文学的界定,难民与身份,难民与伦理。胡教授认为,战争文学的合法呈现对象不仅仅包括参与战争的士兵,也包括平民、难民。同时,她认为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应该将西亚、阿拉伯裔的作家作品包括进来。接着胡教授对难民与身份,难民与伦理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认为美国亚裔文学在书写战争和难民时的重要话题包括创伤记忆、流散身份、移民危机等。对伦理道德的反思也是美国亚裔战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借鉴阿甘本和阿伦特的现代人的政治生命理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难民等同于赤裸生命。战争难民即使没有公民权,还有人权可以为赤裸生命提供保障。那么作为难民的接收国,美国应该如何看待、面对难民这些“家门口的陌生人”?美国人遇到的难民营危机是陌生人危机与共同体建构的危机,借由现代战争带来的道德、伦理和意义危机。作为美国亚裔战争文学的研究者,我们应该跳出完全创伤的视角,深刻反思现代战争伦理,用一种关怀的视角看待难民问题,展望、构建以共在和关怀为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可能。

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凯博士以 “超越垂死的肉身: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为题做主旨报告。他认为李白形象的多重性主要体现为历史真实的李白、诗人自我创造的李白以及历史文化想象所制造的李白。而李白身份的矛盾性主要有两点:一是代表世俗政治的朝廷中人,二是代表精神领域的道教徒。随后,王凯博士将《李白传》与《自由生活》作了比较。在人物上,李白和武男都是离散诗人;在主题上,两部作品都深刻再现了诗歌、物质以及宗教这三个主题间的博弈关系。同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李白与武男都是离经叛道的书写者。最后他总结到,作为移民作家的代笔,哈金始终用他的文字烛照着文学的价值、作家的职责以及离散的议题。

陆薇教授以 “Sci-fi Realism and the Allegory of Dystopia: with 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 as an Example” 为题做主旨报告。陆薇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石黑一雄和他的作品,并对科幻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比了二者的起源、定义和特点。在报告的第三部分,陆教授分析了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进一步指出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乃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结合,并将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功归结为科幻作家的新奇想象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式的细致描写。她认为新一代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家不仅具备科学技术方面的“硬知识”,更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陆教授以《别让我走》为例,阐述了科幻现实主义文学似是而非的特性以及奇幻力。她指出,熟悉的现实主义描写和陌生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形成了这类小说的美学崇高。在结论部分,陆薇教授认为,过去,现实主义小说和科幻小说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在现实主义反乌托邦这一点是一致的。

最后一场主旨报告会由潘志明教授主持。石平萍教授以 “神话与象征学派与美国乡村书写研究” 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给出了美国少数族裔田园文学的定义,并梳理了美国神话与象征学派的美国乡村书写研究范式:一是形式主义研究,尤其是原型研究;另一种研究路径是将田园文学与过去两个世纪里的历史与环境状态勾连,即语境化研究。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研究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在美国从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如何反映和反思其对乡村社会与乡村环境造成的冲击和问题;二,这一历史进程如何与美国的殖民行径、种族政治、族裔文化形成过程、劳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叠加影响,使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最后,石教授指出,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在思想意识和审美特色等方面的特色与美国主流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田园文学传统构成了对话和互补的关系;同时,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既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又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汤俏副研究员以 “ ‘他者’ 视域下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性别书写”做主旨报告。汤研究员首先揭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缘起以及新移民群体面临的“他者”的身份困境:女性的弱势化与男性的弱裔化。她以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为例,分析了女性作为种族和性别的双重边缘化身份,指出西方世界中的新移民女性处在一种性别与种族的双重边缘,不仅成为了族裔文化的 “他者”,同时也成为了性别上的 “他者”。北美新移民女作家摒弃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想象,对女性在双重边缘的生存焦虑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且试图反抗这种困境。在男性的弱裔化部分,汤俏研究员揭露了东方主义对东方进行他者化的刻板行为。她指出,新移民作家常常通过将男性弱裔化的处理来表达东方人在北美文化中的边缘化地位,并进一步揭示了新移民作家写作的问题:在一部分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书写中,男性的弱裔化、失语症始终存在,作家偏爱女性形象,男性处于部分缺席的状态。

朴玉明教授以 “美国韩裔小说《柏青哥》中的群体身份认同” 为题做主旨报告。她主要从名字、身体、语言、宗教四方面来关照美国韩裔的群体身份认同。首先,朴教授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名字背后反映出的原乡情感与认同感,这种连带的关系就是基本群体认同。身体是创造个人与族群认同关系最显而易见的要素,小说中人物身体象征了国家被殖民的疮痍,而族群认同所负载的身体特征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延伸到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紧紧依附的乡土。有乡土感才有自我认同。朴教授认为名字为个体提供一种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所属感,名字的变化则反映出了个体向优势族群认同的倾向。而代代相传的叙事模式是对文化的还原与连带,是一种溯源性与传承性的族群认同的维系模式。在小说《柏青哥》中,作者试图表达保持族裔关系属性结构的完整性的诉求,用三代人身体、语言、名字、宗教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代际和国别的矛盾,寓意族裔群体认同的未来不仅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应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经一天半的会议进入尾声。郭英剑教授在闭幕辞中,对各位专家能够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出席论坛并带来精彩的主旨报告发言表示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在各个主旨报告后紧接着的讨论阶段,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观点的对话、交流与碰撞。众多青年学者、研究生的参与充分说明“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也彰显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在美国文学大版图中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集中研讨 “疫情之下、变局之中的美国亚裔文学”,与会的专家学者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者也分组讨论了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共同体、乡村、城市以及移民书写的思考等问题。经过一天半的观点碰撞与交锋,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对美国亚裔文学新的思考,将引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也会使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端论坛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