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语言文化 > 文化视野 > 正文 |
《柔密欧与茱丽叶》为何不在四大悲剧之列 一、故事的发生地和来源
意大利北部坐落着一座历史名城,它东连帕多瓦和威尼斯,西邻米兰,南望佛罗伦萨,背靠阿尔卑斯山。阿迪杰河(Adige River)从城中蜿蜒穿过。 它拥有世界上现存第三大圆形竞技场和多座风格各异的古老教堂,还有不计其数的纪念碑;2000 年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城市就是莎士比亚剧作《柔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叙事人开场第一句话中提到的“美丽的维罗纳”(fair Verona)。柔密欧与茱丽叶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离维罗纳市中心芳草广场不远有一处幽静的院落,墙上的铜牌标明这是茱丽叶家。院中立有一尊茱丽叶的铜像,她略带哀怨地凝望远方,似乎在等待丈夫柔密欧的到来。铜像左侧据说就是当年柔密欧与茱丽叶互诉衷肠的二楼阳台。世界各地的青年男女源源不断来这里“朝圣”,楼下的墙上贴满了他们表达美好祝愿的纸片。 柔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凭空编造。13世纪的意大利的确有过蒙特奇(Montechi)和卡佩莱蒂(Capelletti)这两个世仇家族,不过前者住在维罗纳,后者住在100公里外的克雷莫纳。两家的两个孩子相恋并最后彼此殉情的故事在意大利口口相传了300年,直到小说家班德罗(Matteo Bandello,1485—1561)将之写成故事,收入其故事集。这个故事集很快被法国文人波斯图(Pierre Boaistuau,1517—1566)译成叙事诗,其中故事三的题目是《两位恋人的故事,一位死于服毒,另一位死于悲伤》。1562年,英国业余诗人布儒克(Arthur Brooke)在他去世前一年将这首法文诗译成英文,标题改为《柔缪与茱丽叶的悲惨故事》(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1595年前后,莎士比亚以这首诗的内容为主要素材,添加了配角,写就了后来风靡全球400多年的剧本《柔密欧与茱丽叶》。 维罗纳全景 二、“小歌”体台词
《柔密欧与茱丽叶》属于莎士比亚的一部早期作品。由于其直接来源是一首法文叙事诗,与后来的剧作相比,这部剧的语言具有更多诗歌语言的特点。剧中多处独白和对话,例如剧的前言和第一幕第五场柔密欧和茱丽叶在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时的唱和,都是长度为十四行的格律体小歌(sonnets,“小歌”这一译名取其词源义,其蹩脚的中文转写是“商籁”)。 小歌这种诗体13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大诗人佩特拉卡(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用它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表达对一位名叫劳婼(Laura)的梦中情人的爱慕之情。 这些佩特拉卡体小歌(Petrarch⁃anSonnet)使得这种十四行诗的格律臻于完美,被译成各种语言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英国诗人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最早将佩特拉卡的诗译成英文,引入英国。 萨里伯爵豪沃德(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1517—1547)为这种诗制定了抑扬五节拍(iambic pentameter,一个节拍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的格律和ABAB,CDCD,EFEF,GG的韵脚,一直沿用至今。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著名的小歌诗人,常用最后的押韵句对(rhyming couplets)概括全诗内容,点明诗的主题。下面我们就以第一幕第五场柔密欧和茱丽叶一见钟情时的小歌体对话(92—105行)为例,按照其韵脚的自然分割,分三个4行节和结尾的押韵句对,连同之后的另一首小歌的第一节,赏析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诗的中译文由笔者提供,可惜译者功力有限,无法再现原诗的格律特点。 ROMEO [To Juliet]: If I profane with my unworthiest hand This holy shrine, the gentle sin is this, My lips, two blushing pilgrims, ready stand To smooth that rough touch with a tender kiss. 柔密欧:[对茱丽叶]这圣像若被这卑贱之手玷污 我只能用一种柔情罪孽弥补,上下唇就是对儿害臊的朝圣者,一轻吻便抵消那粗鲁的一握。 柔密欧的这4行话充满了贬低自己、褒奖对方的隐喻。前两行里,他用 This holy shrine “这座圣像”喻指圣洁的茱丽叶,用 profane “玷污”来形容自己抓住茱丽叶手这一动作的后果;用 unworthiest“卑贱”来形容自己的这只手,又用 gentle “柔情”来形容他想给予茱丽叶的吻。后两行里,他将自己的上下嘴唇比作两位臊红了脸的朝圣者,声称他对茱丽叶轻柔的吻是为了补救他刚才抓她的手这一粗鲁动作。 JULIET: Good pilgrim, you do wrong your hand too much, Which mannerly devotion shows in this, For saints have hands that pilgrims’hands do touch, And palm to palm is holy palmers' kiss. 茱丽叶:朝圣者,您的手不该被如此冤枉,这样做礼节上它并无不当,圣者也有手供朝圣者触摸,朝拜者想吻,掌碰掌即可。 听到柔密欧的甜言蜜语,茱丽叶的回应在少女的矜持和荡漾的春心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先接过朝圣者和圣像的比喻,将这位不知姓名的少年称为 Good pilgrim “好朝圣者”,然后表示自己这座圣像不在意被朝圣者触摸,但接着又说,朝圣者朝圣,碰一碰圣像的手就就可以了,就等于亲吻了。意思是说,接吻不行。 ROMEO: Have not saint slips, and holy palmers too? 柔密欧:圣像和朝圣者是否都无嘴唇? JULIET: Ay, pilgrim, lips that they must use in prayer. 茱丽叶:有是有,朝圣者,它得用来念经文。 ROMEO: O then, dear saint, let lips do what hands do: They pray, grant thou, lest faith turn to despair. 柔密欧:既如此,好圣像,权当嘴唇是手掌: 就让它来做祷告,免得信仰变失望。 调皮的柔密欧可不那么容易被人限制住。他反驳茱丽叶定下的规矩,问道:Don't saints and holy palmers have lips too? 意思是,既然二者都既有手又有嘴,为什么手和手可以接触,嘴和嘴不可以接吻?茱丽叶给出的理由是,they have lips that they must use in prayer “他们的嘴巴是用来祷告的,不是用来接吻的“。柔密欧接过 pray 这一说法,强词夺理地请求茱丽叶允许嘴唇像手掌碰手掌那样做祷告,否则他会灰心丧气。 JULIET:Saints do not move, though grant for prayers' sake. 茱丽叶:祷告词可以说,可圣像不会动。 ROMEO: Then move not while my prayer' s effect I take. 柔密欧:那就不要动,祷告自会为你送。 茱丽叶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这一请求,但同时声明,同意归同意,她这座圣像是不会回应朝圣者亲吻的。茱丽叶的回答正中柔密欧下怀,于是赶紧吻了茱丽叶一下。到此为止,这首小歌在形式上已经完满结束。然而柔密欧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于是紧接着启动了下面另一首小歌。 ROMEO: Thus from my lips, by thine, my sin is purged. [Kissing her.] 柔密欧:我的罪就这样被你的嘴唇消解。 [亲吻她。] JULIET: Then have my lips the sin that they have took. 茱丽叶:我的嘴唇却染上了你的罪孽。 ROMEO: Sin from my lips? O trespass sweetly urged! Give me my sin again. [Kissing her again.] 柔密欧:我的罪孽?啊,越界有了甜蜜的鼓励! 把我的罪孽还给我。 [再次亲吻她。] JULIET:You kiss by th' book. 茱丽叶:您的吻可真规矩。 柔密欧毕竟是个相当有教养的男孩。正在他为自己一开始出于冲动抓住茱丽叶的手这一鲁莽行为感到不安时,茱丽叶如此痛快地答应了他的亲吻请求,令他摆脱了之前的负疚感。茱丽叶的反应却是,自己这座圣像已被柔密欧的吻弄得不那么圣洁了。听到此话,狡黠的柔密欧以向茱丽叶讨还给予她的那个吻为借口,趁机又使劲儿亲了她一口。亲完后茱丽叶的评价 You kiss by th' book,怎么看怎么像是反讽。 (英文引自陈国华[总主编]、李亮[分册主编]《中文详注剑桥莎士比亚精选·柔密欧与茱丽叶》第 42—43 页,92—109 行) 茱丽叶铜像 三、为何不在四大悲剧之列? 在已知莎士比亚独自或与他人联手创作的近 39 个剧目中,剧名中含 tragedy 一词的至少有12部(包括英国历史剧中的《理查三世》),其中 4 部,即《哈慕雷》(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和《奥赛罗》(Othello)被并称为四大悲剧。就受欢迎程度而言,《柔密欧与茱丽叶》不亚于这四部剧中的任何一部,然而人们却将之归入另类。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柔密欧与茱丽叶》和上述四部剧一样,都是 tragedies,但 tragedy≠悲剧。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 OED)的定义,tragedy 指“性质严肃或悲伤、以死亡或灾难为结局的剧作或其他文学作品:是喜剧的对立面(A play or other literary work of a serious or sorrowful character, with a fatal or disastrous conclusion: opp. to comedy)。”由此可见,tragedy 既可以是催人泪下的悲剧,又可以是一脸严肃的正剧;其与喜剧的区别是:喜剧的结局是主要角色皆大欢喜,tragedy 的结局是主要角色丧命或罹难。 从其在观众或读者身上产生的戏剧效果来看,tragedy 可以分为三种。一、如果一部严肃 tragedy(如《哈慕雷》《麦克白》或《奥赛罗》)的结局是主要角色丧命或遇难,给观众和读者带来的感受主要是“怜悯和恐惧”(pity and fear,出自亚里士多德《诗学》),那么这部剧就是一部“惨剧”。二、如果一部既严肃又悲伤的 tragedy(如《李尔王》)的结局,给观众和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怜悯和恐惧,而且还有悲伤,那么这部剧就是一部“悲惨剧”。三、如果一部悲情 tragedy 的结局,给观众和读者带来的主要是悲伤和同情,那么这部剧就是一部“悲剧”。莎士比亚戏剧中,真正能让观众因剧中英雄惨死于不白之冤而为之悲哀落泪的悲剧,大概只有《罗马大将考瑞奥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oriolanus)。 仅就“惨剧”意义上的 tragedy 而言,从其主要角色死亡或罹难的原因来看,惨剧也可大致分为三种。一、命运惨剧(tragedy of fate),即剧中主要角色的悲惨结局是命运女神为他安排好的或“命中注定”的;二、性格惨剧(tragedy of character),即剧中主要角色的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的某种性格缺陷(character defect / flaw);三、境况惨剧(tragedy of circumstances),即剧中主要角色的悲惨结局是客观境况(尤其是社会境况)造成的。古希腊的典型惨剧是命运惨剧,莎士比亚的典型惨剧是性格惨剧,现代进步戏剧家的惨剧则以境况惨剧为主。 《柔密欧与茱丽叶》之所以没有与其他四部剧一起并称五大悲剧,原因就在于它显得有些另类。从其男女主角(protagonists)惨死的原因来看,这部剧不像那四部剧那样是性格惨剧或悲惨剧,而是命运惨剧。笔者的这一论断并非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莎士比亚本人的看法。 古希腊戏剧有一个特征,即每个剧本一开始上场的是合唱团(chorus),通过载歌载舞的合唱,向观众介绍剧本的背景、主题等。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合唱团的唱词改由单人朗诵,唱词本身也实际成为剧本的开场辞(prologue)。《柔密欧与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第二部惨剧(第一部是创作于1594年的 Titus Andronicus),也是他第一部以合唱起始的剧本。莎士比亚对这部惨剧性质的认定,就出自这段小歌(sonnet)形式的14行合唱词中的下面4行: From forth the fatal loins of these two foes A pair of star-crossed lovers take their life; Whose misadventured piteous over throws Doth with their death bury their parents' strife. 这两个仇家的命运之胎生出的恋人受煞星主宰;可怜豆蔻年华遭逢意外以死亡将世代深仇掩埋。 这里的关键词语是“命运之胎(fatal loins)”和“煞星主宰的恋人(star-crossed lovers)”。Fatal 是名词 fate“命运”的形容词形式;loins 在这里指的不是腰部,而是生殖器官所在部位(the part of the body that should be covered by clothing 或 the seat of physical strength and of generative power,见 OED),就女方而言,主要指子宫或胎盘。Star-crossed 的字面意思是“被恶星挫败的”(thwarted by a malign star,见 OED),这里不妨译成“受煞星主宰的”。这4行台词清楚地表明,莎士比亚认为柔密欧和茱丽叶的惨烈结局是命运女神事先安排的种种意外造成的,是命中注定的。 性格惨剧的主要特征是,剧中主角因其某种性格缺陷(例如哈慕雷的举棋不定、奥赛罗的妒忌多疑、麦克白夫妇的野心和歹毒、李尔的愚蠢和轻信),做出误判,采取错误行动,从而导致自己最后惨死。命运惨剧则不同,剧中主角的惨死纯粹是他们无法掌控的一个个偶发事件形成的因果链造成的。例如柔密欧和茱丽叶分别出生在两个世仇家庭;柔密欧因爱恋若泽兰不成而去参加假面舞会,在舞会上却与茱丽叶彼此一见钟情;提巴尔看见仇家的儿子柔密欧竟敢参加自家的舞会,于是想收拾他,舞会上未能遂愿,却在大街上遇见他,于是向他提出挑战;柔密欧没有接受提巴尔的挑战,朋友莫丘休却不顾劝阻硬要代柔密欧应战,结果被提巴尔刺死;柔密欧为了替死去的朋友报仇而手刃提巴尔;柔密欧杀了人后无法与茱丽叶维持正常的婚姻关系,茱丽叶只好求劳润修士帮忙;劳润修士的巧妙安排原本可以令这对恋人成功私奔,送信人却阴差阳错未能将消息及时转达给柔密欧,致使他误以为假死的茱丽叶已经为自己殉情。在这一个个节点上,观众和读者都难以在柔密欧或茱丽叶身上挑出什么性格瑕疵或对事态的误判。比柔密欧和茱丽叶更倒霉的是剧中的第三位死者帕瑞,人们始终看不到他身上有任何缺点,也没有看到他犯任何错误。他唯一没有做对的事或许是没有直接向茱丽叶展开爱情攻势,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求婚方式,即先过未来岳父这一关。可是由于他挡了柔密欧进墓室的道,白白送了命。所有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以及这些偶然事件最后导致的惨剧,都只能归咎于惨死者的宿命。 《柔密欧与茱丽叶》宣扬恋爱自主,反对父母包办;宣扬友情至上,赞赏为朋友两肋插刀;宣扬借助下一代的个人爱情化解家族的世代仇恨,这些都具有进步意义,都值得赞美。可是由于剧中主要角色的完美无瑕,观众和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好事物毁灭在自己面前,心中唏嘘不已,却难以在思想认识上获得升华。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柔密欧与茱丽叶》未能与其他四部莎剧一起构成五大悲惨剧。 柔密欧与茱丽叶互诉衷肠的二楼阳台 注:Romeo 的译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朱生豪译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译本《柔蜜欧与幽丽叶》的译法。本文采用陈国华(总主编)、李亮(分册主编)《中文详注剑桥莎士比亚精选·柔密欧与茱丽叶》的译法。本文中所有外国人名的译法均以各相关语种人名发音词典给出的人名读音为依据,遵循陈国华、石春让(2014)提出的“外国人名汉译的原则”(载《中国翻译》2014第4期),即“名从主人”“定名不咎”“音义兼顾”“译音循本”“音系对应”,尽量贴近中文版维基百科的译名。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21世纪英语传媒”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柔密欧与茱丽叶》 四大悲剧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