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晚上好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出版前沿 > 正文
“2021BIBF世界阅读季”线上直播 中外学者分享文学世界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日期: 2021-09-08
法国、伊朗、巴西、巴基斯坦、英国……作为202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特色品牌阅读活动,“2021BIBF世界阅读季”以线上直播形式,邀请中外作家、翻译家、文化学者,透过各国文学的写作、阅读与翻译故事,带领读者足不出户读世界,为文化交流互鉴注入书香。

  阅读开启世界之旅

直播中,大英图书馆“书写:创造你的印记”策展人艾玛·哈里森展示了1975年在上海制造的双鸽牌中文打字机。中文不是由字母组成,因此,这台打字机没有按键,取而代之的是由2400多个常用汉字字粒组成的字盘。工人需要摇动手杆选择相应字粒,当找到需要的汉字时,下压手杆,就会将这个字印于纸上。

打字机的发明推动印刷技术平民化。记录文明的书籍得以传承与滋养人类。大英博物馆印刷文物收藏部门负责人艾德里安·爱德华兹介绍了藏于大英博物馆国王图书馆中的《第一对开本》,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书籍之一。这本书于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编辑出版,共收录了莎翁的36部戏剧作品,其中有18部没有其他的印刷本或手稿留存于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本书,《麦克白》《凯撒大帝》《仲夏夜之梦》等剧目便会因此失传,无法与读者见面。

“我对英国最深的印象是英国人非常爱读书。泰晤士河旁边椅子上,很多人都在拿书看。”作为BIBF阅读推广形象大使,刘震云结合自己的作品巧妙概述:读书能长见识,有见识的话,一句顶万句。读书能够顿悟,顿悟的瞬间,一日三秋。

在作家徐则臣看来,阅读文学是认识和确认这个世界最便捷的方式。在8月23日首场“法国之夜”的直播中,他推荐了《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军官病房》两部法国文学作品,并向中国读者发出邀请:“如果你没有去过法国,请读法国文学。如果你去过法国,更要读法国文学,看看文学作品中的法国是否是你见过的那个法国。”

  文学带来多元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翻译家余中先用“生态多元”与“标新立异”形容法国文学。他用3个月时间翻译的法国小说《异常》虽然作者小众、内容烧脑,依然成为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历史上销量仅次于杜拉斯《情人》的获奖小说。

法国文学的多元与活力离不开“文学回归季”的滋养。据法国驻华大使馆图书与思辨部文化专员欧玉荻介绍,每年8月底开启的法国“文学回归季”持续到10月末,会有各种文学奖项颁布,是读者了解新人新作的好机会。“今年的法国‘文学回归季’共出版新书521本,其中379本是法语新书,新书中有75本是新人作家的首部作品。”

“在伊朗,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背诵古典名家的诗歌。”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穆宏燕说,伊朗素有“诗国”之称,诗歌繁荣的景象长盛不衰。在小说创作上,伊朗作家现实参与感强,作品关注现实政治,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穆宏燕推荐了《萨巫颂》《盲枭》《亡者交响曲》等已经在中国出版的伊朗小说。

作为移民国家,巴西文学同样呈现多元化特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葡萄牙语专业助理教授樊星表示,巴西文学内容形式多样,既有古代文学,也有现代文学,既有乡村文学,也有城市文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博雅博士后马琳翻译的巴西小说《两兄弟》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她提出,巴西文学与社会、历史非常相关,文化冲突成为作家写作的重要特点。

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教授张世选曾获巴基斯坦政府授予的“巴基斯坦奖章”。据他介绍,乌尔都语诗歌至今生命力旺盛,印度、巴基斯坦经常举行大型诗歌朗诵活动。他以费兹·艾哈默德·费兹的作品为例,介绍了这位巴基斯坦诗人积极乐观、追求光明、爱国爱人民的创作风格。

  互译促进民心相通

翻译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均被翻译成法语在法国出版,其中《跑步穿过中关村》还出了“口袋书”版本。“曾在北京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说读了《跑步穿过中关村》,好像重新回到了北京,重温那段时光。”徐则臣表示,书中对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如何处理心理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关注,引发国外读者共鸣。

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伊朗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克沙瓦尔兹扎德表示,在伊朗出版中国的书和在中国出版伊朗的书会进一步加强文化之间的紧密合作。他表示,学者李零写的《波斯笔记》获得第28届伊朗国际年度图书奖,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中国读者对伊朗历史有很好的了解,希望伊朗的作家和学者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

“我了解到目前很多中文作品已经或者正在被翻译成葡萄牙语。”《两兄弟》的作者米尔顿·哈通认为,虽然巴西和中国文化不同,但两国文学作品的互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文学使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通过一种语言了解另一个国家的人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他说道。

在巴基斯坦诗人阿姆吉德·伊斯拉姆·阿姆吉德看来,中巴友谊发展过程中,文学艺术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1986年,中央电视台曾将由他创作的小说《继承人》改编的电视剧翻译成中文播放,并在当年出版了纸质书籍。随着中国和巴基斯坦当今在各领域各层次联系日益加深,他希望文学翻译在中巴友谊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巴两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在乌尔都语交流方面加大力度。”巴基斯坦教育家阿丽法进一步提出,表达尊重中国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虽然我们不能用中文阅读,但可以通过英文来阅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能翻译成乌尔都语,让更多巴基斯坦读者了解中国。



关键词:阅读 翻译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