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外国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摘要一览
作者:21ST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日期: 2021-09-15
摘  要


“你用写作开出一条血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中的历史,童话与刚果问题

李元 

NO.3, 2021           第5-26页

马丁·麦克多纳的剧作《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重访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不同层次的罪恶,尤其是比利时对刚果的殖民暴行,反思未被彻底清算的罪行。剧作在真实史料和传记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关于文学剽窃和殖民剥削的黑色童话。本文将该剧与美国历史学家亚当·霍赫希尔德的史著《国王利奥泼德的鬼魂》并置,探讨剧作童话和历史叙述对刚果问题的再现,并指出前者的开放式结局超越了故事本身,最终指向讲述故事的意义,借此对抗文化缺失和文化失忆。

“我不属于大世界,我属于小世界”:贝克特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溯源

陈畅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27-57页

本文尝试从贝克特于1930年代思想形成期接触的思想文化网络中,发掘其作品中的石头、泥土等自然意象存在的缘由与意义。本文认为,贝克特在叔本华哲学、佛教、现象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下,通过在意识世界中保留几种特定的自然意象来展望一种超越人类自然感知的宇宙本体论,这种宇宙本体论不仅解构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二分法,更体现了人类与非人的深度融合。

早期现代的修辞话语与性别重构——以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为例

肖馨瑶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58-74页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剧作中少见的不以缔结婚姻为结局的喜剧,但尚无研究将其对喜剧传统的刻意背离置于文艺复兴修辞话语中进行系统考察。本文从早期现代英国人文主义修辞教育和宫廷修辞传统出发,探究该剧如何戏剧化地再现了修辞与文艺复兴时期阶层流动、政治参与及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语言修辞与性别权力之间建立起联系,该剧呈现出映射、戏仿甚至介入现实政治的能量,因此是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修辞话语之间展开对话的一个例证。

神圣暴力、纯粹语言、舍金那:本雅明的正义观与犹太传统

陈影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75-89页

本雅明《暴力批判》的写作与其青年时期对语言和犹太传统的思索一脉相承。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提出了“神圣暴力”概念,从而使正义问题摆脱了手段与目的的纠缠,并最终指向了救赎。神圣暴力的理论基础是本雅明的纯粹语言论,而神圣暴力与纯粹语言所具有的非工具化与中介属性又呼应了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中的“舍金那”。作为十大源质之一,舍金那连接了超验与内在、神圣与世俗、审判与救赎,其内涵比较完整地体现在本雅明的正义观中,彰显出本雅明正义观在犹太传统视域中的辩证与救赎维度。

死亡、冥府与反战的姿态:布莱希特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现代化用

薛松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90-111页

在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布莱希特表现出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高度认可与赞赏。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观、宗教观、社会观深深影响了布莱希特,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迪。在《卢库卢斯》系列文本中,布莱希特不仅化用了伊壁鸠鲁的生死观、伦理观以及幸福学说,还对古罗马长诗《物性论》的诗体风格进行了仿写,以教谕诗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理解,并将伊壁鸠鲁哲学对宗教的批评提升到了社会批评的高度。布莱希特创造性地将古希腊罗马的主题元素内化至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赋予伊壁鸠鲁哲学以鲜明的布莱希特风格。

《僭主俄狄浦斯》中的诗歌与哲学之争

颜荻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112-130页

诗歌与哲学之争是西方文学与思想史上的关键问题,往往被认为肇始于柏拉图哲学对诗学的攻击,但实际上在前柏拉图时代,传统诗人对此问题已有深刻洞见。索福克勒斯的《僭主俄狄浦斯》将人之为人的悲剧性命运呈现为对真相的发现,这一思考便根植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诗歌与哲学之争。该剧展示了新兴哲学对传统诗学的冲击,而剧中智者俄狄浦斯与先知忒瑞西阿斯之间的争论则揭示了诗歌与哲学分歧的关键是探寻真理的道路之争。先知经由俄狄浦斯对自身命运的发现而对哲学施予教诲,即理性终究有限,哲学仍旧且永远需要诗学智慧。

马克·吐温太平洋书写中的帝国主义话语

段波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131-158页

马克·吐温的太平洋书写中对麻风病、种族杂糅和宗教“文明”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作家同美国在包括夏威夷在内的亚太地区殖民扩张问题上的共谋;其中神秘的“夏威夷小说”折射出吐温对种族杂交导致的身份认同与权力僭越问题的焦虑,作品“未直言的秘密”即吐温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为核心的“海洋天命”论。吐温在批评英国教会的“文明”政策的同时却对美国传教士对夏威夷“文明”的贡献赞赏有加,目的是试图削弱英国在夏威夷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为美国攫取夏威夷的殖民统治权推波助澜。

“不可挽救的自我”——论维也纳现代派文学中的自我认知

贾晨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159-178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走向没落,奥地利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在政治危机与民族冲突的历史语境中,“自我”观念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精神分析和文学所共同关注的话语。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形成的维也纳现代派对自我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自我观念被重新建立,新的自我意识崛起,“不可挽救的自我”奠定了维也纳现代派的文学审美原则,彰显出崭新的自我视角和表现力。

抒情诗形式的历史化:格丽克对美国当代诗歌的批评与改造

殷晓芳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179-193页

露易丝·格丽克关注浪漫派自我引发的美国当代诗歌的审美形式问题:自我专注使抒情诗陷入“自恋”与“伪思”,前者揭橥静态的内视审美,后者标举“不完全句”、“不合逻辑表达”的表现形式。解决自我专注需要自我间离。格丽克在抒情诗中将古典神话进行了重写,使之与当下故事形成多元合取的序列关系,由此生成的抒情诗形式含纳着主体意识的自我差异化及社会性趋向。寓言是格丽克统筹抒情诗序列化叙事的重要体式,它抑制了抒情诗的象征跳跃,使之在本体和历史经验中探寻意义。格丽克抒情诗也由此成为指向自身的批判与改造。

论斯宾塞诗歌中的时间和农事   

陈红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194-215页

斯宾塞在《仙后》中赞扬以农事为代表的一切艰苦卓绝、持久不懈的劳动,传达了一种“农事精神”,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田园牧歌所蕴含的田园旨趣大相径庭。出于英国殖民者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斯宾塞希望用诗歌来促使决策者重视农业生产中蕴藏的时代先机,完成帝国振兴大业;他于作品内外力主推进的爱尔兰殖民地土地管理改革计划,在如愿帮助英国获取帝国崛起所需的资源和财富的同时,也对爱尔兰的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不容抹杀的灾难性影响。

骑士、忧思者与寒鸦:《卡尔腾堡》中的德意志民族性格与国家认同建构

武琳 

外国文学评论 NO.3, 2021           第216-23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德意志民族性格的讨论直接影响了战后德国的国家认同建构。在当代德国作家马塞尔·巴耶尔的《卡尔腾堡》中,小说人物卡尔腾堡教授和赫尔曼·冯克在隐喻层面上映射着德意志民族的双重性格,而寒鸦则象征着二战后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反思。三者共同表征了二战后德国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同。



关键词:外国文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