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4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作者:21ST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日期: 2021-09-18



名词谓语句的认知语用动因:类型学的证据

高航 刘华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名词谓语句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名词谓语句有哪些形式,尤其是哪些NP能够充当谓语。第二,考察主语NP和谓语NP存在哪些语义关系。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马庆株(1991)、周日安(1994)、刘顺(2001)、项开喜(2001)、陈满华(2007)、张姜知(2013)、庞加光(2015)、王红旗(2016)等。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汉语自身特点的挖掘,但都是从汉语内部视角进行的,没有从根本上探索该结构的形成理据。从语言演化的角度观察,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是语用策略约定俗成的结果。说话人在传递意图时可以选择各种语言表达式,但不同表达式对受话人的语用推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最后凝固下来的形式通常是最适合说话人交际的,这就像生物进化中最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下来一样。本文调查了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中名词谓语句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11种语言有名词谓语句,并且在其语义结构上存在共性。有4类语义关系被编码的频率最高,包括类属关系、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同一关系。它们是各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必不可少的,被编码为名词谓语句时对受话人的语用推理造成的负担最小。但是,由于文化制约下的语用策略的差异,有一些语言没有采用这样的编码策略。此外,名词谓语句的具体形式受到同位结构等相似构式的制约。在有可能与其他构式混淆的情况下,各种语言中都有消解歧义的形式手段,帮助受话人减少语用推理所需的心智努力。

关键词:名词谓语句;认知;语用;动因;类型学
 
汉英时间词轴线类型特质及其语言蕴含共性

罗思明  王佳敏

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深度揭示时轴类型具有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在其精细度、语言蕴含共性和生成理据上存在欠缺。鉴于此,本文在认知类型学框架下,归纳出汉英时间词的轴线类型特质,依此提出相关蕴含共性假设,再基于8种语言语料进行跨语言样本验证,最后对语言共性理据进行综合性解释。时间词拥有“水平时轴主导共性”“垂直时轴辅聚共性”和“左右时轴缺失共性”,遵循“时间词空间化⊃水平时间轴线,垂直时间轴线⊃水平时间轴线”两条语言蕴含共性。这些语言共性是时空认知共性、认知类型特性、生理结构属性、民族时间认知取向等多种理据互动的结果。本研究比以往同类研究更加精细全面,相关成果修正和增强了时轴类型研究体系,不仅揭示了时轴类型内部关联和语言蕴含共性,而且修正了时轴取向语言类型,提出了时间词时轴类型生成的认知语言类型学三元模式,研究结论对语言类型学和时空关联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时间词;空间化;时间轴线;蕴含共性;理据
 
类型学视角下英汉格标志配置与分裂及物/不及物

于秀金  姜兆梓  庾小美

1.山东财经大学 2.临沂大学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汉语中的非宾格/作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性质争论已久,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比英汉语的格标志配置以及分裂及物/不及物,以揭示这两种句式的属性。研究发现:(1)世界语言中主-宾格凸显语言有施-通格配置,施-通格凸显语言有主-宾格配置,即格标志配置的分裂,格标志配置分裂是世界语言的普遍现象,但分裂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语言中的格标志配置分裂只发生在不同不及物句之间,而有的语言中的格标志配置分裂发生在不同不及物句之间和不同及物句之间;(2)英语和意大利语相似,只有分裂不及物而无分裂及物,汉语则和格鲁吉亚语相似,兼具分裂不及物和分裂及物;(3)英汉分裂不及物均发生在主格不及物句和通格不及物句之间,汉语分裂及物则发生在主-宾格及物句和施-通格及物句之间,“把”字句是施-通格及物句,是触发分裂及物的关键,非宾格/作格动词句是通格不及物句;(4)英汉通格不及物句的动词类型相似,通格论元位于通格动词之后是基础句式;(5)英汉及物句的动词类型差异显著,英语只有主-宾格动词而无施-通格动词,汉语既有主-宾格动词/动结式,也有主-宾格和施-通格兼类的动词/动结式;(6)汉语格标志配置分裂视角重新界定了非作格动词、非宾格/作格动词以及“把”字句的属性,汉语VO-OV混合语序、非常规句式以及主语/话题不清等句法现象可视为混合格标志配置和混合分裂所致。

关键词:格标志配置;主-宾格;施-通格;分裂及物/不及物
 
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回顾与展望(1949-2019) 

张 威  李婧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加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探索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因此,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就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选题。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的译介与传播涉及话语分析、翻译学与传播学三个领域,分别关注话语内涵与体系功能、跨语转换原则与方法、价值推广困境与方案等内容,但目前不同领域尚缺乏充分沟通与深入协作,主要问题表现为研究主题狭窄,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研究不足,中国对外话语的本体范畴、翻译转换的客观质量、海外传播的实际效果等均未形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话语对外译介的路径和模式的相关分析或结论缺乏大量客观数据支撑,具体实际成效难以充分验证。因此,学科配合、内容综合、思路调合、方法融合应该成为中国特色话语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案,首先应强调政治学、外交学、话语分析、翻译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打破学科壁垒,真正融合协同;其次要突出中国话语内涵界定、语言翻译、海外传播等内容的一体化探索,形成范畴界定、数据积累、综合分析、模式构建的研究整体;同时要体现描述与阐释协调、共时与历时互补、微观与宏观平衡、特殊与普遍相衬的多元研究思路;最后应采用定量描述为基础、定性阐释为核心的复合研究方法。

关键词:中国对外话语;翻译;传播;问题;方案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文娜  朱健平

1.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外研究的发展路径、关注焦点和研究范式,指出国外研究借鉴跨学科理论资源,从最初关注翻译价值,到现阶段重视儿童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复杂性与丰富性的理论阐发,其研究路径从整体经验式研究,走向以原作为中心的规约性研究,再到以译作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主张将儿童文学翻译中双重读者、文本特征、翻译规范等复杂议题置于多学科视野下进行描写性研究。论文接着分析了国内研究的边缘地位和所关注的议题,指出其研究价值继续遮蔽,而现阶段议题集中于儿童文学翻译史、儿童文学译家、翻译策略和方法等,研究范式以经验式分析、实证分析和规约性研究为主体,缺乏对儿童文学翻译复杂内因的关注以及翻译过程的描写性研究。为此,本文指出国内研究应调整研究意识,细化研究问题,充分借鉴多学科描写性研究范式,揭示儿童文学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次应重视译者主体研究,关注译者多元背景,既要加深对某一时期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的共性认识,又要加深译者主体与翻译活动多样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再次应关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结合国外当代作品汉译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外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范式;描写性研究;多学科视角
 
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选择——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

何志勇  孟海霞

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   要:翻译研究中存在的形式对等与意义对等之争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借鉴翻译语言学派对形式与意义的理论阐发,以日本和歌的汉译为例,从诗学、可译性与历史演变的三个维度论述了诗歌汉译中选择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可行性与历史必然性,以期深化外国诗歌翻译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诗歌的形式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形式,也就失去了诗歌存在的价值,这是诗歌翻译形式选择的诗学依据。其次,本文结合纽马克提出的审美三要素——结构、比喻和声音,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分别探讨了韵律层面与意义层面对等翻译的可行性。在韵律层面,汉语与日语在标准音步与音步组合规律上的一致性为和歌汉译“57577”定型译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意义层面,汉语的单音词在诗歌中转换为双音节的韵律词既是译诗为诗的需要,也有效解决了汉字与假名意义不对等的问题。因此,音步对应与韵律构词是和歌形式对等翻译的可行性理据。最后,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中国外国诗歌翻译的历史演变,发现其策略是先从传统诗型的归化译法开始,经自由译法过渡,最后逐渐向忠于诗歌形式特征的异化方向不断深化。可见,诗歌形式的翻译是我国诗歌翻译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文章最后指出,在中译外成为我国主流翻译方向的文化语境中,文学作品中译外的归化取向与外译中的异化取向是二者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策略体现,在本质上不仅不是矛盾的,反而是一体的两面,共同服务于我国当今的文化战略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式对等;音步对应;归化;异化
 
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

李金树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摘  要:翻译批评是以翻译为中心的描写、分析、评估和研究活动,是一定历史语境下的话语实践,具有历史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批评主体和话语实践的历史特质决定了翻译批评研究本质上是对翻译批评实践的历史认知和意义审美。同时,翻译研究历史语境化的主流研究范式为历史合理性的生发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沃土。翻译研究中实现历史合理性的径路有三,即:翻译批评研究的“主体贴入”、翻译批评研究的整体观和翻译批评史料的知识考古与考证。“主体贴入”即以批评主体为线索或脉络,置身他们的历史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体贴、斟酌、辨析批评主体话语逻辑背后的立场和趣味,“感同身受”,体贴入微,“拼贴”并“还原”批评场景,重构批评实践,从而审视批评生成的“主体责任”,考察其批评的历史合理性。“整体观”指批评考察视野的综合性或系统性,需要打通古今、融通中西、跨越文本内外,互证互释。翻译批评史料的知识考古与考证采取“剥洋葱”的方法,以批评“正文本”为内核,结合“副文本”,推及“超文本”,综合多重(种)史料,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环环相生,建构起“真实”的批评语境,合理呈现批评的历史原景。“历史合理性”的提出是研究对象本身的逻辑使然,具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 要真正体现学术研究中社会语境、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整体关照,在历史的脉络中“多点透视”研究对象,增强批评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提醒研究者以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批评传统进行批判性审视,拓展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阈,增强其张力和活力。

关键词: 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主体贴入;整体观;历史语境化
 
学习者口语动机典型动态特征--基于回溯性范式研究方法

于涵静  刘天琦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研究首次采用回溯性研究范式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以动态视角追踪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动机发展情况。研究具体从动机、情感和认知三维度,追踪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35人,其中男14人,女21人)口语动机发展轨迹,划分口语动机发展原型,总结口语动机典型动态特征。具体研究问题为:第一,基于口语动机、情感和认知三维度,学习者呈何种口语动机原型?第二,学习者口语动机呈何种典型动态特征?不同学习者口语动机典型动态特征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三种学习者口语动机原型,分别为HHH、MHH和LML。其中动机依次递减,而口语焦虑和口语自我调节波动较小。第二,基于回溯性范式研究方法,同属原型一的两名研究对象由于受不同内、外在动机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者口语动机典型动态特征各不相同,前者呈陌生吸态,依次经历了刺激—刺激+成就—兴趣—焦虑四个不同吸态。而后者呈周期吸态,在自尊维护—刺激两个吸态所构成的封闭环内形成周期性动态模式。研究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促进口语发展研究不断深化。此外,了解中国学习者口语动机多元化特点,有助于英语口语教师不断地优化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习者英语口语水平,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口语动机典型特征;回溯性范式;聚类分析
 
文本注释类型对二语词汇习得效应的元分析

张超  马蓉

1.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文本注释能够潜在调节二语词汇输入和任务投入量,但其能否有效促进二语词汇习得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27项国内外文本注释类型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文本注释对二语词汇习得具有中等偏大效应,符合基于“输入”的理论预测;2)双语注释效果显著优于单语注释且一语注释和二语注释无显著差异,注释越接近被注释词,词汇即时习得效果越好,固定模式比选择模式更利于二语词汇习得;3)后测时间和后测类型是文本注释类型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调节变量,媒介和二语水平不会显著影响文本注释效果,文本注释更利于产出性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研究结果具有理论启示,即文本注释可能并非孤立影响二语词汇习得,而是与阅读-习得系统中的子系统(如语境、二语知识等)密切相关,语境可能在文本注释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中起到关键中介作用。本研究对教学实践也有一定启示,文本注释可有效促进二语词汇习得,在设计文本注释时,最好选择固定模式且注释位置应离目标词较近,如有必要可设计双语注释。鉴于文本注释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复杂作用和内部因素的联结性,未来研究可结合动态系统理论进一步考察注释与二语词汇习得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文本注释类型;二语词汇习得;元分析
 
特征重组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语提升结构习得研究

侯建东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已有的研究很少从形式特征的角度来探究主语提升结构的习得。通过语法判断测试和汉英翻译测试,本文在特征重组假说框架下考查了90名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主语提升结构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低级组受试不能对测试句做出正确判断且汉英翻译测试中产出正确率较低,未能成功重组[EPP]特征,而是将汉语中非强制性[EPP]特征映射到英语时体语类上,中高级组受试则能正确判断测试句且产出正确率较高,成功重组了该特征。在结构产出中,当论元具有生命性时,高级组受试倾向使用虚代词it提升结构;当论元不具有生命性时,则倾向使用DP短语提升结构;而在中级组受试中,无论论元是否具有生命性,该组受试均倾向产出虚代词it提升结构。实验结果支持了特征重组假说并表明特征的重组是一个按照“映射-重组”的步骤渐进发展的过程。此外,本研究表明了语义线索会影响结构的产出,当论元生命性不同时高级组受试表现出了不同的提升结构运用倾向,这可能是由于特征重组完成后论元的生命性影响词库中词项的选择以在形态上体现论元与谓词的语义关联所致。

关键词:主语提升结构;特征重组;[EPP]特征;词项选择;论元生命性
 
大学英语教师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研究

朱效惠  李丹  段杨杨

1.3.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

摘  要:内容语言融合教学倡导内容与语言双聚焦,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目前此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实践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将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本研究以东北两所高校四位内容语言融合课程教师为对象,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教师访谈、PPT课件和课堂观察数据,探究大学英语教师对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信念以及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研究发现,四位教师对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持有不同信念,具体体现为:三位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复合型教师”,一位定位为“内容型教师”;四位教师均认可内容语言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但对二者侧重点理解不同;四位教师对内容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内容教学目标有一定差异;四位教师均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中三位教师有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均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但对内容和语言偏重不同,难以实现二者绝对均衡。教师信念与其课堂教学实践基本一致。本研究的发现对内容语言融合教师有效开展教学以及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教师信念;教学实践
 
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投入维度构成及影响路径分析

杨港  戴朝晖

1.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学习投入是确保学生在线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探讨在线环境中学习投入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效影响的研究鲜见。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本研究总结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投入现状,归纳其在结构构成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为师生高质量完成英语在线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研究以17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并描述构成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投入的5个维度以及其中所含9个因子;通过结构方程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总结维度之间的作用关系与影响路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投入由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能动性投入以及学习动机等维度构成,其中,行为投入与认知投入对能动性投入均有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对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分别呈现显著影响;情感投入对认知投入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同时以认知投入为中介变量对能动性投入产生影响,但并不显著。据此,本研究认为在线学习投入是一个反映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面貌的系统,其多个维度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自我系统构建、给与学生情感支持进而促进他们能动性发挥以及改善学生在线学习体验以帮助他们感知成功的语言学习过程等策略优化英语在线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大学生英语在线学习的有效性和成就感。

关键词:学习投入;在线学习;维度构成;影响路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同伴中介研究:活动理论视角

胡苑艳  曹新宇

1.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学界普遍认同外语教学中多种形式的同伴互动能促使学习者 完成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转变。然而,同伴中介常因耗时长、缺乏权威性、可信度等原因,效果不显著不明确,仅发挥参考性的中介作用。在混合式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成有效的同伴协作知识建构,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混合研究法,对线下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同伴协作活动展开调查,探讨其中同伴中介方式的特征及异同。

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中存在同伴规则、同伴反馈和同伴竞争三类同伴中介方式。其中,同伴规则中介包含“明确学习需求及标准”与“规定协作规则”2类二级中介方式,是最频繁出现的中介方式;同伴反馈中介包含“学习内容协商”、“批判性反思”与“成果输出反馈”3类二级中介方式;同伴竞争中介包含“学习者与支撑环境间竞争/冲突”、“学习者与认知对象间竞争/冲突”与“学习者间竞争”3类二级中介方式。

较之纯线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中的同伴规则中介、同伴反馈中介与同伴竞争中介方式对协作学习的调节更为频繁,能有效促进协作规则的建立、提升协作意识、激发批判性反思和多元化反馈、促成互鉴互学。同时,混合式教学能通过整合双线资源,运用空间优势实现活动系统各要素的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程缺乏监控、不和谐的同伴关系、认知差异和学习情境复杂性等带来的问题,促进协作知识建构,实现客体往结果的高效转化。本研究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同伴协作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系统;同伴协作学习;同伴中介
 
英语创意写作混合式教学中大学生中介调节发展研究

李丹丽  赵 华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

摘  要:当前写作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衔接教学的促学效果,较少探究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介因素的作用,对学习过程亦缺乏解释力。在活动系统内探究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全面了解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路径,观察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基于“英语创意写作”混合式课程,在活动理论框架下,探究混合式教学中12名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中介调节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学生反思报告、半结构性访谈及习作文本,观察线下课堂与线上辅导深度融合的教学过程,发现在线下线上教学两个活动系统中,客体/目标、中介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等中介因素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线下课堂系统内各中介因素呈现框架性、普适性的特征,学生初步建立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相关创意写作概念体系,线上辅导系统内各中介因素呈现个性化、便捷化的特点,学生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中介调节,实现写作能力的个性化发展。这印证了中介调节发展是通过中介调节学习体验(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和基于概念的语言教学(concep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协同实现的。本文为探索二语写作混合式教学内在机制提供操作范式,对促进线下线上教学深度融合、课堂内外英语学习紧密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英语创意写作;混合式教学;活动理论;中介调节发展



关键词:外语与外语教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