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21年第十三辑目录和摘要一览
作者:21ST    来源: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日期: 2021-09-23
目录
摘要

译艺谱美曲,译论写华章——百岁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访谈录

余承法① 李亚舒② 许渊冲③

①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② 中国科学院 国际合作局
③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许渊冲教授在访谈中回忆了自己的翻译人生和翻译艺术,强调了翻译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中国学派翻译理论的源流和内涵,并展望了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前景。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① 文学翻译者需要夯实内功,从学习、模仿、借鉴中体悟翻译艺术之美;② 翻译实践先于并高于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应该来源并运用于翻译实践,同时服务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③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可进一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即 “三美” 本体论、“三化” 方法论、“三之” 目的论,这是源于实践经验总结、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受益于先哲前贤的学术思想;④典籍外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中国文化梦需要几代人接力完成,外译理论和实践人才应该尽早培养,形成梯队,以便又好又多地为世界传达中华文化之美。

关键词: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译艺;译论;美化之艺术

翻译家研究的 “宽度” 和 “厚度”

方梦之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翻译家研究有四个维度:翻译思想的深度、理论分析的高度、翻译家界别的宽度及其精神道德的厚度。前二者为研究者普遍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翻译家研究对象的“宽度”和翻译家道德精神的“厚度”。作者认为,翻译家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在关注文学翻译家之外,必须更多地关注各体翻译家,挖掘并弘扬对我国近现代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翻译家,呈现翻译史上被忽略、被遮蔽的重要史实,拓宽史料的广度和人物所涉的宽度。另一方面,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上,要重视翻译家道德精神的厚度,揭示翻译家之所以成为翻译家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家研究;研究对象; 道德精神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相关问题再探

穆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摘要:本文回顾了过去十余年来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论证历程,国际国内其他专业博士教育以及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再次探讨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相关问题,如培养目标、学生遴选、实践要求、课程设置、导师组合、论文写作、评估管理与资质考核等方面,以期避免翻译硕士培养中的问题,让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发展健康平稳。

关键词: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相关问题

新时期文化外译的模因变异与翻译策略选择

莫爱屏① 冯建明② 

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家级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
②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受模因自身的易变性、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文化模因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通常呈变异性特征。在新时期翻译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模因始终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译者可以 “直接换装”,即从他者文化模因库中寻求概念相似的文化因子进行替代转换;或“嵌入杂糅”,即打破文化之间的壁垒,将A文化融入B文化,构建一种多元文化杂糅共存的文化新环境。这两种翻译策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是否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和接受心理,是否顺应异质文化的社会语境而作出适度变通与调适。此类研究成果在当前推进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背景下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模因;顺应;变异;翻译策略

中国 “走出去” 翻译实践的独特性——翻译目标取向与译入语文化的接受

吕世生

北京语言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摘要:中国“走出去” 翻译是以 “译出” 为特征的社会实践,这一方向的翻译与长期占主流地位的 “译入” 翻译区别显著,主要体现在翻译目标取向和译入语文化接受两个维度。这种区别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文化关系与翻译实践的特定联系。本文从“译出”与“译入”的区别切入,将中西文化关系与“译出”翻译目标取向及目标语接受的联系纳入分析过程,并以文化生命周期属性对这两个过程的区别作出理论解释,进而论证中国“走出去”翻译实践的独特性,同时指出忠实翻译观是基于“译入”实践的理论概括,解释中国当下的“译出”实践具有局限性。

关键词:翻译;翻译研究;译出;译入

构式演变中的语义凝聚和语义汇合——以古英语被动构式和使役构式为例

杨延宁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摘要:过去30多年时间里,构式理论日趋成熟,在语言演变研究中不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该理论强调形式与意义密切相关,语法和语义研究并重。但是,传统研究对语义的变化缺乏关注,极大地限制了构式演变研究的推进。本文提出语义凝聚和语义汇合是语义变化的核心机制。为验证该观点,本研究借助古英语语料,对被动构式和使役构式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两类构式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语义凝聚和语义汇合在构式演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两者相互制衡,共同约束构式的演变方向。

关键词:构式演变;古英语;被动构式;使役构式

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 “一带一路”多语话语体系探索

张辉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提出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 “一带一路” 多语话语体系的综合研究框架。在有选择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指出这一综合研究框架需要探索的研究话题,其中涉及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话语体系的文化坐标的比较研究、话语空间构建中语言到世界、世界到语言的适应方向及态度表达研究、话语体系中叙事结构的探索和比较、话语体系文体学和话语概念化的比较研究、话语体系中不同框架化模式研究、公共话语接受的对比研究以及多语话语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等。本文还提出,这一综合研究框架应该运用语言学、话语分析、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和观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和全面地探讨多语话语体系构建的规律和特征,探究中国特色的公共话语体系模式以及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建构的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多语话语体系;话语分析;批评认知语言学;跨学科

礼貌原则视域下会话契约观研究——以外交话语为例

赵永峰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摘要:礼貌原则既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大成就。自布鲁斯·弗雷泽(Fraser,1990)提出礼貌研究四大范式(社会规约观、会话准则观、面子维护观和会话契约观)以来,礼貌原则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这四种范式没有得到平等对待,例如学界对前三种范式的研究较多,而忽视了会话契约观。本文以外交话语为研究语料,以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支撑,考察会话契约观建构的认知过程,阐释会话契约观的权利义务协调准则、语境变量谈判准则、机构规范准则和契约礼貌准则,从而探析会话契约在外交话语中维护貌似不礼貌的礼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会话契约;外交话语  

描绘他人:重访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

徐蕾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英国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一直颇受西方学界关注。本文试图立足现实主义的认识论与美学两个维度,重新考察默多克小说所呈现的道德现实主义。从认识论角度来看,默多克笔下的人物以及作家自身的创作全方位诠释了走出臆想、关注他人、去除自我的道德旨归。在美学意义上,她的人物塑造竭力摆脱水晶体与报刊体的模式束缚,以混杂和开放的叙事形式,切近他人立体而丰富的个性与情感世界,以启发一种高层次的善。“他人”不仅是默多克小说的认知与塑造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它还是作家道德立场的具象表征。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创作以“描绘他人”为指向,展现出现实主义概念在认知诉求与美学形式上有机统一的可能。

关键词:默多克;道德现实主义;他人;认识论;美学

他者的欲望和欢愉——门罗小说《激情》中的 “新现实主义” 书写

王岚① 黄川②

①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②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洛阳校区

摘要: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不仅擅长刻画普通人物形象,还能够灵活借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的创作方法,堪称20世纪晚期兴起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先驱。在门罗的作品《激情》中,三角恋这一现实主义题材在新现实主义书写中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效果,揭示出真实和荒诞并存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从拉康式精神分析视角来看,小说中女性他者的欲望与欢愉在逃离与回归现实的过程中得以满足和实现,对主体身份建构的认识也更加明确。通过新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他者的欲望和欢愉,门罗给女性 “逃离” 这一行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表达了她对女性追寻独立与自由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门罗;新现实主义;他者;欲望;欢愉

跨躯体时空的物质伦理——斯坦格雷伯《生活在下游》研究

方红①  刘怡②

①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②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要:桑德拉·斯坦格雷伯的《生活在下游》体现了斯塔西·阿莱莫所说的物质伦理。作品承袭了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社会责任与环境正义感,披露了人造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与使用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揭示了身体与地方、人类与非人类、生命与非生命的内在物质联系,倡导探寻生态之根,呼吁社会各界遵守 “预防原则”,控制有毒物质的生产与流通,体现了跨躯体时空的物质伦理及其注重伦理实践的特点。

关键词:染毒身体;跨躯体时空;物质伦理;环境伦理

走进美国民族空间:美国黑人战争书写

胡亚敏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洛阳校区

摘要:美国黑人的战争经历与美国的民族建构过程密切相关。虽然美国黑人与白人一起参加了美国历史上的每场战争,却始终被排除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因此,黑人战争文学既是对美国战争的书写,更是对美国国内种族冲突和矛盾的书写,是对黑人逐渐参与美国民族建构过程的书写。许多黑人作家创作的作品被称为 “黑人男子气概战争小说”,他们利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借助战争提供的机会,刻画黑人作为美国公民的优良品质,展现黑人在身体、精神和道德上的强健、坚毅和高尚,展现黑人士兵英勇的男性气概,从而颠覆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以期让黑人更充分地进入美国民族空间。在众多黑人战争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将军队内部的种族歧视与奴隶制相提并论的 “军事新奴隶叙事”,还是描写黑人老兵遭受战争创伤和种族歧视双重伤害的创伤叙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复杂态度,以及对黑人在美国民族空间中定位的思考。

关键词:战争;美国黑人;战争书写;民族建构

废奴小说与美国内战

罗小云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摘要:关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许多作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并不断推出佳作,尤其表现在废奴小说创作方面。内战前的这类作品着重揭示奴隶制存在的根源和扩张到国内更多地区的可能性,聚焦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西部地区的开拓和经济文化差异的扩大而导致的南北之间日益加剧的冲突,预警内战不可避免。而从内战结束以来直到21世纪的废奴小说着力于重建历史,给人们新的启迪。

关键词:废奴小说;美国内战;预警;重建历史

“居间” 之石或 “第三空间”?——翻译矛盾话语隐喻问题论

萨拉·梅特兰① 著  祝朝伟② 译

① 英国赫尔大学 语言、语言学及文化学院
②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

摘要:霍米·巴巴的《文化的定位》(1994)一书在翻译研究界激起了千层波澜,其中的杂合、第三空间与居间理论自提出以后在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对于关注翻译伦理及文化他者的学者而言,巴巴的隐喻体现了对新殖民霸权的 “反击” 概念。虽然这些理论充满诱惑,但如何借助译者作为译文作者的作用并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实施这些理论,至今仍无人探究。既然为写作赋能的不是他者,而是代表他者的译者,通过他者实现霸权抵抗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仅能口头说说而已。本文采用翻译实践框架,深入考察巴巴的杂合隐喻,剖析将其思想不加批判地融入抵抗式翻译话语及这一做法所蕴含的方法论流弊。

关键词:巴巴;翻译;杂合;阐释学;抵抗;再现



关键词:英语研究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