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第五届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召开 探索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未来路径
作者:21ST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日期: 2021-11-03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研究盛会——第五届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隆重召开。为增进语言学各学派的相互了解,探索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未来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论坛邀请语言学各主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做主题发言和学术对话,从语言学各学派交流互补的角度出发,分析语言学研究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本次论坛继续聚焦语言的多视角探索,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论坛秉持开放和平等交流的学术精神,邀请到来自国内外九所高校的十二位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做学术报告,从语言学各学派交流互补的角度出发,分析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学者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与期望。论坛采用线上腾讯会议视频连线专家与腾讯会议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世界各地语言学领域专家相聚云端,交流分享最新学术成果。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数百位外语教师及研究生,反响热烈。

10月30日上午8:15,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杨延宁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杨延宁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专家及参会者由衷的感谢,他指出,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力求形式简化,强调以内容为核心,促进语言学各学派之间的交流,激发思想理念的碰撞及思路的拓展。开幕式结束后,十二位知名专家依次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主题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们进行主持,并与论坛参与者在线上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讨论。

报告伊始,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和清华大学董洁教授分别以“时空性与指称陈述转换”和“互动交际视角下的共同体研究”为题展开学术报告,由何刚教授主持。首先,刘正光教授从世界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和空间,以及与之对应的名词和动词两个基本范畴入手,探究了语言使用中,名词空间性、动词时间性的变化与句法语义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他认为,这样一种动态的句法语义观能够更内在一致地对语言使用中的常规与非常规、典型与创新用法等等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同时也能够在更高层面实现理论抽象。

随后,董洁教授从交际互动视角出发,探讨了共同体概念。她首先回顾梳理了共同体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与社会网络、实践共同体、语言全球化理论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构建出了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具有解释力的共同体概念。除此之外,她还分享了自己在做田野调查时的所见所闻,开阔了大家的研究视野。

接下来的两场报告由邹为诚教授主持,报告专家为清华大学杨小璐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张浩敏教授。杨小璐教授先以普遍语法为视角,围绕汉语儿童早期动词和功能范畴的发展,探讨了两岁汉语句法。其自然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句法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岁儿童具备相当复杂、丰富的句法知识,两岁汉语句法已是一个包含抽象句法范畴和完整句子结构的层级系统。

张浩敏教授以“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Reading Acquisition: A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为题,开展了全英文报告。本次报告简要介绍了元语言意识在读写能力中的效用,以及在不同语言中,元语言资源相互作用以塑造阅读习得的程度;报告强调了对通用和特定语言/文字资源以及不同正字法系统下阅读习得跨语言限制的关注。

10月30日下午的报告于13:30开始,在杨延宁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外国语大学邵洪亮教授和同济大学吴赟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汉语复合态生成的句法-语义层级问题”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探索”的学术报告。邵洪亮教授的报告建立在杨国文对汉语复合态在有限受控条件下的递归生成过程的系统描述基础上,对汉语复合态生成的句法-语义层级问题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如汉语复合态的生成不都是递归的结果,有的是整合的结果;汉语复合态的生成都是不可逆的。

吴赟教授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实挑战与理论难题为切入点,在廓清国家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研究性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相关学术脉络与研究现状,总结了其中的局限与弊端,并对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当天的最后一场报告由张浩敏教授主持,报告专家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张东波教授,张东波教授以“Multidimensionality of Word Knowledg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为题,开展了全英文报告。他从阅读理解的词汇基础、词汇理解的复杂度、词汇知识和阅读发展的互惠性三方面入手,阐述了词汇知识的多维度本质及其对文本阅读和阅读理解的启示,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10月31日上午8:30,杨延宁教授主持第一模块的报告,报告专家为华南师范大学的黄丽燕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吉生教授。首先,黄丽燕教授做了题为“二语测评认知加工研究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报告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20年间发表的二语测评认知加工研究论文436篇进行了发文量、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张吉生教授则从有声语言和手语中的像似性出发,看语言中的任意性属性,视角新颖独到。他通过对比分析手语与有声语言,指出像似性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也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基础,像似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因此,任意性并非语言的基本属性,而是语言的普遍特征。

紧接着,张吉生教授主持了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的报告。张绍杰教授依据社交媒体提供的语料,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分析和解释句法同义关系,指出句法同义关系是围绕相同的话题或表达相同的说话人意义所构建起来的,且构成句法同义关系的句子话语的语用价值存在着差异;语法是建构意义的资源系统,而语用是在特定语境下为实现不同交际目的的需要对语法作出的选择。

下午的报告于13:30开始,由何刚教授主持。首先,山东财经大学于秀金教授带来了题为“跨语言论元配置模式下“把”字句的结构属性”的报告,该报告以语言类型学中论元配置模式为视角,揭示了汉语“把”字句的结构属性,语料涵盖多种语言,并对不同学者的相关框架进行了评述。

最后一场讲座题为“身份的联合共构:身份动态建构研究新视角”,报告专家是兰州理工大学的任育新教授。任育新教授尝试将Arundale提出的联合共构交际模式用于身份动态建构的过程分析,通过对身份协商建构与协作建构的讨论,以及对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不同情形的考察,解析了身份联合共构的运作机制,为言语交际中身份动态建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每场报告结束后,主讲嘉宾均与听众围绕报告主题开展热烈地交流讨论。随着论坛接近尾声,专家们的思想交锋不断深入,不同观点的碰撞、相互灵感的激发,让论坛充满了学术张力和魅力。

在闭幕式上,何刚教授对参会专家和与会者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希望以后能够邀请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论坛,带来更多的研究新动向。参加论坛的师生们也通过论坛官方微信群及腾讯会议聊天框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连续五年举办“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表达了感谢。

参会者一致认为该论坛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对语言学相关核心问题的重新认识,他们在一场场讲座中感受到了不同学派语言学者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大夏跨学派语言学论坛”对促进语言学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纷纷表示期待在下一届大夏论坛再相聚。



关键词:跨学派语言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