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一览
作者:21ST    来源:外国语言与文化杂志    日期: 2021-11-19

文学文化研究
 
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人类智性与感性能力的深度拓展

黎志敏

内容提要:与传统对读者要求并不高的平行创作模式不同,现代诗人一般采取的是挑战创作模式,以刻意挑战读者的理解能力,推动读者智性与感性能力的发展。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帮助读者在大脑中形成切实可靠的、优于大脑里的思维信息链接。这时,读者会产生像庞德所描述的那种突然成长的感觉,事实上就是智性和感性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现代诗歌与诗学的要旨,在于通过不断地创新作品,拓展人类理性与情感的边界,促进人类的智性与感性能力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现代诗歌 智性能力 感性能力 美学 诗学 诗歌创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1

页码:第1-8页
 
后现代语境下西方母性研究述评

毛艳华

内容提要:西方母性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新世纪之初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学科。本文在系统梳理西方母性理论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母性研究的几个核心议题:制度化母性、母亲主体性、母性经验与母性伦理,肯定母性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种仍在发展中的理论,母性研究暴露出诸如本质化、同一化与权力论等自身局限性。论文指出,在消解制度化母性、重塑母亲主体性方面需秉持审慎、辩证的态度;把不同族裔、不同群体的母亲纳入研究视域,规避同一化现象;立足母性经验,探讨母性赋权价值,实现母性议题的纵深发展。此外,在强调多元、开放的母性经验的过程中应加入伦理道德元素的考量。

关键词:母性 后现代 主体性 制度化母性 伦理批评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对话与反思: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的母性书写”(20NDJC161YB);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2

页码:第9-18页

“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诺桑觉寺》中的菠萝经济叙事与职业道德观

张鑫

内容提要:奥斯丁在《诺桑觉寺》中,运用精妙的叙事和暗示来展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凸显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通过创设全新的菠萝经济叙事,奥斯丁再现了以蒂尔尼上将为核心的有闲阶级对特权和财富的使用方式和职业道德观,批判了他们落后的理念、低效的方法和不切实际的职业观念。在将繁荣和复兴的希望留给后代的叙事处理上,奥斯丁部分地肯定了蒂尔尼上将所作的努力,保留了对特权阶层在未来担当责任和义务的期望。

关键词:《诺桑觉寺》 经济叙事 职业道德 有闲阶级 简·奥斯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奥斯丁小说中经济叙事的道德主题研究”(19BWW048)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3

页码:第19-25页
 
安德烈·布林克《血染的季节》对真相的虚构性纪实

李美芹  郑然丹

内容提要:菲利普·罗斯的后期创作对“死亡主题”特别青睐,其死亡书写与他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他对于死亡的深层思考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的死亡观相似。他们都认为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都普遍感到恐惧,抗拒死亡的临近;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试图通过移情逃避死亡,以求在永恒的记忆和不朽的价值中超越死亡。无论是罗斯本人对现实生活中见证的诸多生离死别的思考,抑或是他小说中对生老病死的描述,都表现了他面对衰老与死亡时坦然自若、淡定从容、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罗斯以其一生笔耕不辍的写作经历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死亡观 移情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菲利普·罗斯文学思想研究”(18A029)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5

页码:第37-46页

《阁楼上的佛》的叙事艺术

张莉  张妍

内容提要:日裔美国作家朱丽·大冢的小说《阁楼上的佛》讲述了第一代日裔女性移民从作为照片新娘前往美国,直至二战时期被迫迁入拘留营的经历。小说多元化的叙事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并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回顾性叙事视角,运用人物在言语和思想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达形式,在宏观叙述结构上进行点彩式安排,使聚焦对象不断在不同个体之间转换,呈现了照片新娘的个体经验和集体记忆,揭示了第一代日裔女性移民经历的多重生存困境。

关键词:《阁楼上的佛》 日裔美国作家 朱丽·大冢 叙事形式 族裔文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英美左翼文学研究”(2019-CX-00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国纽约知识分子群女作家研究”(2020BWX024);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科研团队培育计划(2020-QNTD-03)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6

页码:第47-58页
 
广濑淡窗汉诗中的隐逸情怀

李曼

内容提要:广濑淡窗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汉诗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未隐逸,然其汉诗中却不乏富有隐逸情怀之作,表达出对中国先贤隐者的思慕,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淡窗隐逸情怀的形成与江户文人具有隐逸憧憬这一时代背景,淡窗的学问师承、儒道思想的濡染、现实生活的苦闷等因素密不可分。其隐逸情怀的根源在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对中国儒道思想深刻理解、接受后形成的,体现了对中国隐逸传统思想的准确把握和认同。

关键词:广濑淡窗 汉诗 隐逸 日本儒学 中日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广濑淡窗汉诗的文艺思想源流研究”(17YBA29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7

页码:第59-69页

课程思政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董琇 丁爱华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技巧”课程和“中西翻译史”课程,分析了翻译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路径和重点内容,特别是思政元素内涵的体现,讲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献身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对语言专业课程与立德树人如何有机融合提供了启发性的范例。

关键词:翻译类课程 翻译史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翻译理论与技巧”(沪教委高〔2020〕58号,78);2020年度同济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济本内〔2020〕6号,41);2020年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翻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思政建设(同济本〔2020〕15号,34);2020年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中西翻译史”(同济研〔2020〕61号,KCSZ2015)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8

页码:第71-77页

MTI特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山西大学“地域文化翻译”课程为例

张艳丰

内容提要:本文探索了MTI特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三个方面:以课程内容为核心进行价值观塑造,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以及以任务合作式翻译实践为基础进行翻译知识的传授。期望结合院校的专业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凸显价值观的引导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MTI特色课程 课程思政 翻译课程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20至2021年度重点课题“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SSKLZDKT202001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09

页码:第78-85页
 
“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夏党华 黄群辉

内容提要:“四史”教育是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汉英翻译》课程教学及其教辅材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特别分析其中的《清贫》英译,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从“厘清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形式”“抓好教学效果”,以及“建设好教学主体”等多维度,探索“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 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 翻译课程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0

页码:第86-93页
 
家国情怀走进“翻转课堂”—基于POA理论的公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刘作为 阮倩

内容提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始终是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对如何挖掘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及如何通过混合式翻转课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产出导向法 翻转课堂 公安院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学院,北京 100038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1

页码:第94-102页

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话语典籍”英译研究之训诂与考据——兼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的部分译例

冉诗洋 尹露露

内容提要:“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指中国历史上有关翻译的经典言论著作。英译“中国翻译话语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翻译话语藏于大量文献中,其表达方式精炼简约,英译时难度大,对其进行翻译和翻译研究需要深入考据和训诂。本文通过《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中部分译例的字、词、句训诂,结合历史考据和语言训诂、历史上的官职称谓文化考据和用典考据方法,探索“中国翻译话语典籍”英译批评的训诂法和考据方法,为其他中国翻译话语典籍的英译和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下册)》 考据 训诂 用典 翻译话语典籍 讲好中国故事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2018YBYY142);长江师范学院“《汉译英》课程思政项目”(KCSZ201909)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2

页码:第103-113页

“自我形象”的强化与弱化——《黑玫瑰》李尧汉译本解读

贺荣 梁林歆

内容提要:文章在形象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比研究周思的The Rose Crossing与李尧汉译本《黑玫瑰》中国形象的变化,并从传统与现实两种语境着手对李尧译本中偏离原作的“自我形象”进行解读。通过内部文本形象分析,发现译者分别从天朝上国形象、忠君报国形象与男女欢爱形象三个方面重塑了一个符合目的语语境期待的中国形象,译者建构的回归式自我形象映射出译者对于传统与现实双重视野的文化解读。文章通过研究译本对原文本中中国形象的改写,探索跨文化书写、翻译与文化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拓宽学界对周思笔下中国形象的研究,并进一步推动形象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形象学 自我形象 《黑玫瑰》 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3

页码:第114-123页
 
中国本土译学理论的古典美学特质探究

陈可欣 辛红娟

内容提要: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译学参与国际对话的诉求和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成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重要命题。回溯本土译学发展,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乃“中国特色”之渊源,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指导了诸多自有译论。基于“和谐”“天人合一”等哲思,文章翻译学、和合翻译学、大易翻译学、共生翻译学等一批中国本土译学理论继承美学遗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突破“西学为主”的束缚,带来研究范式转变,并进一步参与国际翻译研究,展现我国译学理论之古典美。

关键词:译学理论 古典美学 现代阐释 中国译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4

页码:第124-135页
 
翻译研究的生命认识论探析

罗迪江

内容提要:翻译研究的生命认识是对于原文生命、译文生命及其相互关联的理解与诠释。作为文本生命的存在,翻译通过生命延续的方式使自身在异域中获得持续的新生命。在此意义上,翻译生成就是从原文生命转换为译文生命的实践性体现。文本生命是翻译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翻译尽可能将原文生命转为译文生命,文本生命才得以在异域中延续和发展。从整体上探讨与文本生命相关概念,不仅是对翻译研究认识论的反思,也是对各种翻译研究的生命理念的融合,从中提炼出翻译研究的生命思维方式,以建构翻译研究的生命认识论。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本生命 生命认识论 瓦尔特·本雅明 钱钟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译者中心理论体系建构的生态理性研究”(19XJA740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国际化发展及数据库建设研究”(18BYY02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5

页码:第136-144页
 
语言学研究
 
语料库驱动视角下汉语强化词的意义移变单位研究

刘国兵 张孝莲

内容提要:意义移变单位继承并发展了扩展意义单位的理论内涵,是本世纪以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意义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本研究以意义移变单位为理论工具,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强化词“完全”进行描写,分析其典范形式和变异形式以及二者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意义单位的确立受共选成分影响,其中语义韵起着决定作用;强化词“完全”共有四种意义移变单位,根据频数信息每个意义单位可以确立一个典范形式和多个变异形式。研究结果证明了意义移变单位理论在汉语研究领域具有适用性,同时丰富了意义移变单位的研究内涵。

关键词:意义移变单位 汉语强化词 语义韵 语料库驱动 文本配置 典范形式 变异形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评价性语言对比研究”(2020BYY007)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DOI: 10.19967/j.cnki.flc.2021.02.016

页码:第145-156页



关键词:语言研究 外语教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