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中英文目录一览
作者:21ST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公众号    日期: 2022-01-07



文摘要及关键词
叙事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 ——傅修延教授访谈录

邱宗珍 傅修延

【摘要】本篇访谈围绕“叙事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话题进行。研究叙事犹如在可能的世界中自由穿行,它可以让人领略到日常生活之外的诸多妙趣。不管多么复杂深奥的研究,其始发必与研究者的某种好奇心有关,而好奇心引发出的兴趣一旦熊熊燃烧起来,再枯燥的工作都会变得有滋有味。研究者应当从无趣中发现有趣,世上只有无趣之人,没有无趣之学。强烈的兴趣是探索者前行的动力;最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在学术海洋里与风浪搏击中渡过。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创新能带来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幸福感。

【关键词】叙事学;兴趣;趣味
 
从文学研究到话语建构 ——乔国强教授访谈

郑佳 乔国强

【摘要】乔国强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在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叙述学、比较文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本篇访谈中,乔国强教授就美国犹太文学、叙述学和中国话语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在乔国强教授看来,犹太文学不仅有无穷的魅力,而且有鲜明的族裔特征,特别是犹太“大屠杀”文学,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犹太作家的身份性和道德取向。同时,乔国强教授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史叙事的虚构性,并指出叙述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其他批评模式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乔国强教授以多元融合的立场,提出建构中国叙述学和中国话语理论要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兼收西方思想精髓,形成既能融入国际学术又能凸显民族特色的研究体系,这需要我们的研究者树立主体意识,不断为之努力。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叙述学;中国叙述学;中国话语体系
 
拨开“常识”的迷雾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关系考辨

蒋承勇

【摘要】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两者在文学主张上有对立之处,学界也常常因此习惯性地将它们视作“两个不同阵营的‘主义’”。事实上,作为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的创作既有浪漫主义痕迹,又不同于一般的浪漫主义,可称为“浪漫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承续并光大了浪漫主义的“审丑”趣味和价值观念,从而昭示了自身反传统的审美现代性取向;现实主义在反拨浪漫主义“非功利性”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又弘扬了后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特性。因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虽属两个不同文学阵营的“主义”,却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断裂”,而有其“对立”中的深层“勾连”。作为后继者的现实主义,许多方面承续并弘扬了浪漫主义传统。【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对立与纠缠;现代性

文学形象与国家形象

索宇环

【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支持了中国的文化崛起,中国的文化建设助力中国的经济崛起。21世纪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如何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神圣的、艰巨的使命。本文通过对比最近一百年里中美两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揭示文学作品对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本文更要说明的是,文学创作不同于意识形态建设,它不刻意美化国家,有时甚至会反省或批评国家,但是只要作家秉承诚实的态度,只要作品严肃认真,它为国家赢得的就是正面和积极的形象。另外,文学作品的影视发行、翻译输出、论坛发布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形象、美化国家形象的软实力。通过文学作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认识和尊重文学作品固有的创作和传播规律。诚实、耐心地建设好文学工程,国家形象便自然立于其中了。

【关键词】文学形象;国家形象;诚实;开放;走出去
 
《旁观者》与女性阅读

何畅 李一帆

【摘要】作为18世纪初著名的文学期刊,《旁观者》的出版在当时备受瞩目。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强调《旁观者》在塑造理智且独立女性形象时的客观立场。这不免与伍尔夫的观点相对。后者认为《旁观者》的立场虽看似客观,却有违性别公正,其旁观者本质上是“男性旁观者”。本文指出,虽然我们无法忽略《旁观者》在构建女性阅读史和理想女性读者方面的贡献,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试图通过引导女性阅读将女性禁锢在私人领域之内。上述矛盾背后,18世纪女性阅读引发的性别焦虑不言自明。
【关键词】《旁观者》;女性读者;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性别焦虑
 
贝西·黑德的人民文学观

卢敏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者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及其答案有高度的认同。享誉世界的非洲作家贝西·黑德受中国特色人民文学观的影响,提出“敬畏人民”的创作思想。贝西·黑德早期在南非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影响,流亡博茨瓦纳后,与非洲和欧美进步期刊保持密切联系,她的人民文学观是非洲知识分子通过融入当地民众自我改造的一种努力,并不断从中国发展信息中得到激励。她后期致力于非洲历史著作创作,采用表达人民之声和描绘人民眼中的历史伟人的创作路线。虽然没有直接受到中国人民文学作品的影响,但是她的作品所展示的非洲人民对抗殖民统治、参与现代农业社会改革、发展现代教育的斗志、热情和行动和相同题材的中国文学作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正是人民文学观对非洲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明证之一。
【关键词】贝西·黑德;人民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洲历史著作
 
若埃·布斯凯批评理论中的语言观

别致

【摘要】若埃·布斯凯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诗人、小说家、文学和艺术评论家,其作品体系宏大、丰富多样。其中诗论至今仍为诗性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提供独特范例。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同路人,布斯凯在接受现代主流诗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将写作与本体论探索相结合,展示语言和写作行为中的超越能力。他的文论注重再现书写时刻的激情与生命内在悸动,寻找能重建人和时空、事物关系的新语言;阐明诗人通过感性的书写与认识经验来更新语言,开辟新的认知与行动领域,让人与世界相遇、向“存在的无尽夜”敞开自我。
【关键词】新语言;隐匿真实;新关系;批判与超越
 
创伤与异化:《士兵归来》中退伍军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刘胡敏 房洁聆

【摘要】2000年英国 W·H·史密斯文学奖获奖作品《士兵归来》是梅尔文·布拉格以其父亲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二战士兵山姆·理查森在战后返乡与家人相处和重新融入社会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他经历了个人、家庭和社会3个层面的身份认同危机,体现了战争创伤给战后返乡士兵带来严重的身心影响并造成自我异化以及与社会的疏离。本文将结合战争创伤理论及身份认同理论,探析战争创伤如何导致返乡士兵群体因身份认同危机而造成其在社会上边缘化的身份,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若想治愈老兵们的创伤,除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给予支持外,还需要重建他们的身份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士兵回归社会和家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士兵归来》;战争创伤;身份认同
 
战争·创伤·乌托邦 ——津岛佑子小说《水光闪耀的时代》评析

颜丽蕊

【摘要】津岛佑子的中期代表作《水光闪耀的时代》通过二战记忆的再现,将20世纪90年代初战争频发的时代描写纳入更大的历史景深中,以小人物痛苦的战争创伤记忆和身份认同危机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歧视、霸权主义的罪恶。小说的创伤书写、乌托邦描写与反战主题相呼应,在历史性和文本性的相互映射中,反思人类生存现状与未来。乌托邦的幻灭与重构在反映少数族裔群体创伤的同时,为小说灰暗的现实主义基调添加了理想主义色彩,展现了作者建构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和现实关怀。

【关键词】津岛佑子;《水光闪耀的时代》;创伤;战争;乌托邦
 
西尔维娅是谁?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的后人文主义解读

雷瑜

【摘要】美国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的山羊西尔维娅因剧中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后人文主义视角,可见马汀的妻子史蒂薇因她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将西尔维娅视为与人类构成二元对立关系的动物以及被语言标记为“山羊”的符号。具有反思意识的马汀则在与西尔维娅的注视中得到启示,西尔维娅眼中的理解与灵魂使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贫瘠。这种贫瘠,源于现代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在自己与动物之间严格划界,从而因为自身观念的封锁而无法参与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与他者的共在当中。因此,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其人性也是扭曲的。
【关键词】爱德华·阿尔比;西尔维娅;现代人;后人文主义;反思
 
阿里斯托芬谐剧对共同体危机的书写

李顺鹏

【摘要】通过对雅典城邦内外现实境地进行描摹,阿里斯托芬讨论了在雅典帝国一步步发展壮大到达顶峰后又急转直下的过程中,雅典城邦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些考验不仅仅是城邦共同体需要面对的,同时也威胁着家庭共同体和泛希腊共同体。以阿里斯托芬在《云》和《阿卡奈人》中的书写为例,这三种共同体都处在危机的边缘,这为剧场中的雅典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你自己”的契机,也为他们展示了雅典城邦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阿里斯托芬;共同体;家庭;城邦;泛希腊
 
约翰·济慈《秋颂》独特的 美学艺术风格释论

杨巧南 吴永强

【摘要】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典型的颂诗代表作之一,不仅将秋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有极强的美学价值。颂诗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多姿的优美画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态,同时也富含极强的美感和想象力,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它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艺术风格,即生态美、自然美、和谐美、意象美、修辞美、结构美、韵律美。本文通过对《秋颂》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借助济慈本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探究《秋颂》的美学价值,并阐释其蕴含的当代现实意义,对现代文学和美学的鉴赏及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约翰·济慈;《秋颂》;美学艺术风格
 
《奥罗拉·李》:诗歌与女性身份

霍红丽

【摘要】奥罗拉·李对诗歌诗人看法的改变展现了对女性身份的接受过程,这体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奥罗拉·李认为诗歌是男性的艺术,女性身份成为实现诗歌理想的一大障碍,因而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第二阶段,提出诗人应具有双重视角和双重生活,个人生活是成为诗人的必要条件,承认自己女性诗人的身份,但仍拒绝传统的女性生活;第三阶段,奥罗拉通过双重世界这一信条得出诗人具有双重性别,诗歌实际上是偏男性化而非男性专属的艺术,诗人兼有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特点。奥罗拉·李自始至终坚称诗歌即生活,这是诗歌观点改变的基础。通过这首诗,伊丽莎白·巴莱特·布朗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女性成为诗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在诗歌传统中为女诗人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奥罗拉·李》;诗歌;女性身份
 



关键词:外国文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