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语言文化 > 文化视野 > 正文 |
《舞千年》探寻华夏文明 以文化彰显民族自信
导读:上下五千年 与君梦一场
近日,火爆出圈的舞蹈新综艺《舞千年》迎来最终的尾声,新春特辑《新春成书夜》为这档节目画上了完美句点。截止目前,该节目B站站内评分9.9,豆瓣评分8.8,不仅成为综艺界的宝藏口碑之作,更是让中华文化的“舞”文化深入人心。 《舞千年》一共8期,由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B站)共同打造,幻维数码联合制作。在这场“一梦千年”的华夏文化探索之旅中,《舞千年》的五大荐舞官乔振宇、张晓龙、胡阳、华宵一、徐明浩与13支舞团一起巡游四朝,在神书《十二风舞志》的指引之下,纷纷化身不同的历史人物,共同寻找舞之要义,带领观众领略华夏文明的耀眼璀璨。 由于《舞千年》采取了影视剧拍摄手法,嵌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合了实景与现代科技,一举创新了舞蹈综艺的制作模式。很多网友在弹幕上评论“看《舞千年》,一秒入坑中国舞,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有网友留言“感觉就像五千年的文化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有网友甚至感慨“《舞千年》中的舞蹈和故事,让我对华夏儿女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喜爱和自豪”。 一档舞蹈综艺为何成功刷屏?Z世代为何一秒“入坑”?中国文化节目又该如何出“圈”呢? “舞蹈+剧情+综艺”三重融合 《舞千年》总导演、河南卫视创新节目部主任冯铮认为,以舞为载,以史通今,在展现舞蹈艺术的同时,讲述其中蕴含的华夏故事,科普优秀传统文化,《舞千年》这种叙事方式,是不少观众对节目感兴趣的原因。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此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难以被观众解读。而《舞千年》借助影视化的手段,将舞蹈情感融于故事之中,帮助观众去触达其情感内核。” 冯铮告诉记者。 据了解,本次节目创意新颖,导演组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被选中的舞蹈自身必须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代表性,同时还需兼具故事性和传统文化的内核,易于被改造。经常临到开拍前十几天,剧本、舞美等方案被全部推翻重来。” “可以说《舞千年》是河南卫视在文化大方向下深耕舞蹈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将小众的经典舞剧大众化,通过影视、舞蹈、综艺三重艺术形式的融合呈现,为舞蹈综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冯铮说。 《舞千年》制作人及总导演、B站综艺制作中心草帽工作室制作人姜小巍对于如何让国风文化拥抱年轻人有着自己的观点。“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喜欢传统文化的是年纪偏大的观众。B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多达1.36亿,其中超过80%的网友为18到24岁。截止2021年10月,国风类视频投稿量超过200万。年轻人正逐渐成为传统文化节目受众的主力军。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在传统文化题材领域,制作一档年轻用户喜欢的节目。” 姜小巍告诉记者。 他认为,《舞千年》是文化节目,文化是根,舞蹈是切口。一些殿堂级的艺术很小众,未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而这些舞蹈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沉淀五千年的中国故事。这种“舞蹈+剧情”的形式让节目风格介于影视剧与综艺节目之间,既能传递舞蹈之美,又兼具娱乐性,因此一下子便抓住了年轻受众的心。 以舞为载 以史通今 文化传统是内核 一支舞蹈牵动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蕴藏一份真情。据冯铮介绍,导演组从未刻意去挑选中国故事或是名篇名诗,这些诗词歌赋、华夏故事天然蕴含在这些舞蹈之中。
据业内专家分析,《舞千年》的“破圈”固然有多种因素,在传统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中,平台在技术、社会和文化系统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接了专家学者、专业舞蹈工作者、导演组、工作人员以及用户,也呼应了当下的国家政策。而B站上观看《舞千年》的用户透过弹幕实时参与,更是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文化媒介生态。 中国文化的国传之路任重道远 当大部分地方卫视仍在跟风制作养成类、选秀类综艺节目的时候,2021年河南卫视率先推出了“2021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也频频“出圈”。与B站联合制作的《舞千年》更是闯出了“传统文化+新潮表达”的综艺新路。 在冯铮看来,河南卫视深耕文化领域多年,坚持做好文化节目,坚信传统文化和艺术本身的魅力,根植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大使馆的推介,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官方媒体的集体发声,海内外网友自发进行多语种翻译及安利,成功让《舞千年》在海外平台上大放异彩。 对此,姜小巍也深有感悟。“符号是文化的桥梁,鲜明的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K-POP(Korea-Pop)火遍全球,而中国文化符号虽然丰富但缺乏支点。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节目的海外传播,故事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支点。” 据了解,在《舞千年》中,几个极具故事性与观赏性的舞剧、音乐剧此前早已扬名海外。2013年面世的《孔子》已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巡演。20世纪80年代初,《丝路花雨》走出国门开启对外文化交流之路,让“敦煌舞”名震海内外文艺界。而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则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在1775年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也曾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反响。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均有根据该剧改编的音乐剧上演。 近年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学界专家普遍认为,讲故事,无疑是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树立‘全球人文’这一概念,尽可能地用道地的外语尤其是英语,阐述我们中国的理论观点,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如是说。 专家建议,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文化产品需注重“中外结合”,即中国文化特色产品既要承载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又要符合国际主流“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的传播。 关键词:舞千年 中国文化 国际传播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