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外国语》2022年45卷第2期目录一览
作者:21ST    来源:外国语    日期: 2022-04-28
目 录


语言研究

英语双重谓语的语义蕴含

任绍曾

英语半助动词构式历时变化研究——以be supposed to为例

孟庆楠, 李基安

多义短语动词句子加工中的语义因素和意象图式

张萍, 王晓琳

词项框架下话语对象的意义建构及其路径分析

甄凤超

双“每”句中的受约变量及其优势解读

李贞亮, 潘海华

作为汉语言语交际话题过渡讯号的“唉”

于国栋

基线/阐释模型下的汉语离合词现象研究

庞加光, 张韧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中关于变易问题的阐释路径探微

刘嘉

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实验效度:问题与对策

王均松, 钱家骏, 郭亚玲

翻译认知过程加工路径: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刘晓东, 李德凤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

林嘉新, 徐坤培

试论《伤寒论》方言翻译释义路径

李振, 张宗明

会议综述

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全国基础外语教育“三亚论坛”(2022)综述

司露, 吕晶晶

摘 要


英语双重谓语的语义蕴含

任绍曾

本文拟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双重谓语的语义蕴含。双重谓语的内涵意义是结构赋予的临时性。这内涵意义进入语篇之后得到延伸,出现了蕴含意义,即临时性、偶发性、对比性、异常性、结果性和借喻性,主要是临时性、对比性和结果性。这三项意义是涵盖的:结果性含对比性和临时性,对比性含临时性,其余三项以某种方式分属三项主要意义。这些语义蕴含共同适应语篇需要,在语篇组篇和结构中发挥语篇功能。

英语半助动词构式历时变化研究——以be supposed to为例

孟庆楠, 李基安

本文借助EEBO和COHA语料库,对英语半助动词构式be supposed to的语义演化过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表示认知情态的be supposed to,除了受到实义动词suppose本身的语义演化进程影响以外,还有可能受到"补语大迁移"这一总体趋势的影响,由be supposed that构式演变而来,并通过纵聚合类推机制,间接受到了表示认知情态的be thought to/that/Φ构式的影响。此外,其使用频数的逐渐上升很有可能间接受到了表示道义情态的图式性构式BE pp.TO的影响。就表示道义情态的be supposed to而言,本研究认为,该语义特征一方面源自主动语态中表示意愿情态的have/had supposed to语义演化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间接受到be obliged to等在语义和形态句法方面与之具有相似特征的外部构式的影响。

多义短语动词句子加工中的语义因素和意象图式

张萍, 王晓琳

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阅读任务考察高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多义短语动词的语义因素和意象图式影响。实验采用2(语义透明度:字面义、隐喻义) x 2(语义熟悉度:熟悉、陌生) x 3(意象图式:一致、不一致、无关)的多因素混合设计,短语动词和实验句选自PHaVE词表和BNC、COCA语料库。研究发现:对短语动词熟悉义的加工速度显著快于对其陌生意义的加工;但短语动词的语义透明与否并未显著影响对其字面义和隐喻义的加工速度;与小品词语义一致的意象图式能够促进小品词的激活,且三者表现出了交互效应,体现了多义短语动词加工机制的复杂性。

词项框架下话语对象的意义建构及其路径分析

甄凤超

话语对象指话语中有关事物、特征、状态、行为和过程的具体或者抽象的概念(Teubert 2010),其意义可以由词项来表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形成用词项构建话语对象意义的方法和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以"美国新冠病毒话语"为语料,探讨如何在词项框架下建构话语对象virus的意义。研究发现,以话语对象virus为搭配核,能够扩展出大量的表述清晰的词项,它们有的相对独立,有的交错重叠,共同围绕该话语对象交织成一幅复杂的意义网络图。这个意义网络图可以清晰地展现美国在线报刊杂志在建构话语对象virus时,使用的各种意义表述和呈现形式以及隐含的态度意义。另外,在建构话语对象意义时,词项分析的步骤变得更加灵活,分析的精细度更高。该研究为建构语料库驱动的话语分析的工作路径带来启示;意义网络图对于设计计算机自动提取词项的伪算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双“每”句中的受约变量及其优势解读

李贞亮, 潘海华

 每Cl-NP1+V+每Cl-NP2的+NP3"句式涉及"每"-短语做受约变量这一汉语独特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并未深入讨论。本文从生成语法和形式语义学的角度,认为"每-Cl-NP2"受到全称量化短语"每-Cl-NP1"的约束,作用是使NP3成为变量,从而与NP1形成匹配关系。句法上,受到约束理论的制约,"每-Cl-NP2"不能是先行语的共论元,而必须是先行语共论元中的修饰语。语义上,NP3不能是定指的,指谓的集合基数必须大于一;根据NP3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被NP2独占,它们之间有一一对应和非多对一两种关系。"每-Cl-NP2"存在歧义,但是事件的个人性、不可重复性会使其倾向于受约变量解读。本文还提出, "一-Cl-NP" "各"和"都"帮助下的"谁"也能有重复式受约变量用法,尽管它们之间匹配要求不同。

作为汉语言语交际话题过渡讯号的“唉”

于国栋

自然会话的内容或主题通常被定义为交流的话题,与话题紧密相关的话题过渡在会话分析研究视角下被理解为由交际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一项社会、互动成就,而"唉"就是汉语言语交际中能够执行话题过渡的一种会话常规。从新话题与前话题之间的关系出发,我们把话题过渡细分为话题转换和话题改变;根据话题过渡出现的序列位置,我们把话题过渡划分为断裂性与非断裂性话题过渡。本研究所涉及的双人会话中的话题过渡通常由话题过渡者单方面发起,因此"唉"除了执行话题过渡讯号这一互动功能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避免话题过渡突发性可能给交际对方带来的困扰。

基线/阐释模型下的汉语离合词现象研究

庞加光, 张韧

汉语离合词可离析为两个语素入句,这为主流形式句法学"物化"式的研究方法带来挑战。本文以认知语法提出的基线/阐释模型为理论框架考察这类现象的认知动因。本文提出,离合词的离析使用是离析构式对作为基线的离合词进行阐释操作的结果。这种阐释操作实质是与离合词的构成语素建立起成分联接,从而导致两语素成分的突显度增加并造成其进一步离子化。非离合词的创新离析使用还涉及构成成分的转喻用法。本文分析可自然地解释不同类离析形式的单向蕴含关系以及离合词演变的渐进性,也为我们认识汉语离合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研究中关于变易问题的阐释路径探微

刘嘉

所谓变易,是相对于原文这一居先存在的客体而言的,主要指译者为达成评价目的而运用话语手段,在原文基础上生成具有新的价值意涵的表述,使作品在变化中获得新生。从关注变易在复现原初意义、建立对等关系方面的作用,到着眼于变易在重塑权力关系、引导价值走向方面的功效,再到聚焦变易的形式与其价值导向之间的作用原理,探究"译有所为"的策略法中隐藏的修辞性基础结构,我们关于变易问题的阐释路径愈发往纵深延展。其中以认知为基础,以修辞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将使我们进一步理解翻译何以始终不变地从变易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

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实验效度:问题与对策

王均松, 钱家骏, 郭亚玲

实验效度反映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是衡量实验成败优劣和科学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Cook&Campbell (1979)提出的实验效度分类框架,从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过程研究中眼动实验效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建议,以期规范翻译眼动实验设计,提高眼动实验质量,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翻译认知过程加工路径: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刘晓东, 李德凤

近四十年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依托跨学科理论与研究范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界重点考察了译者如何完成源语至目的语的双语加工转换,即翻译认知过程加工路径,包括形式加工路径和意义加工路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加工路径究竟是形式加工路径还是意义加工路径,作为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极富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诸多学科的学者,如心理学、翻译学和神经语言学,均对翻译路径开展过跨学科研究,但尚未得到确切的结论。本文基于自建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中抽出1003个例句,对比考察交替传译、笔译和字幕翻译三种不同翻译工作方式的翻译认知加工路径模式。研究发现:1)交替传译、笔译和字幕翻译三种翻译工作方式的主导路径均为意义加工路径;2)就形式加工路径和意义加工路径的表层模式而言,交替传译与字幕翻译相似,但与笔译存在区别,这表明意义加工路径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会发挥更大作用。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

林嘉新, 徐坤培

在《庄子》英译史上,华兹生译本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庄学研究,重构了域外庄子形象,也成了具有翻译史学意义的经典译本。本文以副文本为切入点,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并结合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语境与译者深度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华译本副文本对庄子海外镜像重构的作用巨大;数量庞大、内容简洁、注释灵活,是副文本信息的显著特征,也是其译本深度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管窥当代美国汉学界在文学性与文献性翻译的互动转型轨迹,探索文学外译与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互动机制,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试论《伤寒论》方言翻译释义路径

李振, 张宗明

中医药典籍中的方言是标准语言的变体,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点,方言语义的地域局限性和复杂性给中医典籍译介和国际传播带来了挑战,成为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语言因素之一。这不仅要求译者对于中医典籍著者所属的地域方言有宏观整体的把握,更要求译者有扎实的中医学及中医训诂学知识储备。本文以中医经典《伤寒论》为例,探讨中医药典籍翻译实践中方言的释义路径,以此指导译者准确把握原文语义,进而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现层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转化,最终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关键词:外语教学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