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第五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办
作者:21ST    来源:《外国语》微信号    日期: 2022-08-31
8月24-2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举办了“第五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本届论坛特邀八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围绕“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这一主题作主旨报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25日在线参会人次共计3000以上。

《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他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中国和世界进行有效沟通离不开翻译,真正的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文化和文明的传播,希望本次论坛为中国的翻译研究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作了题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什么是‘国家法律翻译能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问题展开。张法连教授首先界定了“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并指出其子能力,以丰富的例证说明法律翻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只有在提高对其认识的前提下,加强顶层设计,严控法律翻译质量程序,同时要改变法律翻译师资短缺的现状,法律翻译教师应真正具备跨学科能力,并获得法律英语证书(LEC)。恪守职业伦理也是法律翻译的必要前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作了题为《译论固本跨科研究路径》的报告。他指出,译论在加强跨学科融合的同时,也需要正本清源、正本增源,并给出译论固本跨科的研究路径图,认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应以“近亲跨科为主、远亲跨科为辅”,提出译论固本跨科研究的循环步骤:第一步为由本跨科拓新,包括跨科三步连动宏观推进、渐次跨科与骤然跨科、独自跨科与联袂跨科、跨内容和借手段;第二步为译论研究的由新返本归元,即跨科为翻译学科发展服务,译论跨科后应新旧相生,跨科后再回望译论、深化认识;最后形成译论研究的“固本-拓新-固本”式循环,实现译论研究的正本强基、跨科借力。

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电影翻译通史:内涵、方法与意义》的报告,展示了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主体框架。她在描述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影翻译通史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指出电影翻译史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结合翻译学、电影学、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展开研究,建立集外国电影汉译史、中国电影外译史、民族语译制史和无障碍电影翻译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翻译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作了题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边界与维度》的报告。他首先对“语料库批评翻译学”进行了界定,指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本质属性是语料库翻译学与批评翻译学的有机融合,分析了语料库批评翻译学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批评研究、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之间的差异,从而廓清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研究边界。胡教授还阐述了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研究的五个维度,包括技术维度、意识形态维度、翻译文本维度、翻译过程维度和认知维度。

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作了题为《翻译的历史与历史的翻译》的报告。他提出“翻译的历史”即翻译史,包括文学翻译史研究和非文学翻译史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而至今探讨甚少的“历史的翻译”则是翻译本体研究。“历史的翻译”就是历史诠释,要求译者了解大历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等主要历史研究范式,并熟练运用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而形成的历史理性。历史翻译有助于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构建与传播中国历史话语权,并帮助提升我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地位与软实力。选择历史译名往往意味着选择立场,而具备历史意识和把握历史观是译者选择立场的前提。

同济大学吴赟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她首先提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应对策略,从主体对象、理论视角、实践路径等方面探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得失,并提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具体路径,探讨了对外翻译的驱动力,呼吁学界充分关注对内翻译和对外翻译的本质差异,立足于对外翻译的实践,探索有效的理论指引。但吴教授同时指出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立场的对外翻译实践可能会遭遇质疑,因此需要具有指导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多学科融合下的对外翻译理论研究、双重需求驱动的对外翻译实践模式、基于受众的翻译效果研究以及技术赋能的多模态多媒介翻译研究方法的宏观架构。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学研究》的报告。她首先给出了国际传播的定义,强调其本质是将意欲传达的信息传播至目标受众,就此而言国际传播跟翻译的本质不尽相同,且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翻译的主体是个体。袁教授接下来梳理了翻译研究的兴起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进程,指出国际传播处在翻译的社会学向度上。网络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谁掌握传播的主导权谁就具有选择真相的权利,因此叙事和话语显得尤为重要,而国际传播视域对翻译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在国际传播视域下翻译学和区域国别研究必然发生交叉。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政治话语“隐含叙事”的翻译与评价——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的报告。他借助中国政治话语汉英平行/类比复合语料库,聚焦分析其中主语隐含/省略句的翻译转换。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治话语隐含叙事的翻译策略具有灵活性,翻译具有“主语化”特征,添加逻辑主语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策略。张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叙事策略的相关建议,旨在加强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的规范性,提高中国政治话语国际表达的可理解性。

八位专家多角度提出翻译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以及研究内容,带来了思想的碰撞,丰富的报告内容也开阔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促使翻译界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上午四场主旨发言的点评嘉宾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冯庆华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下午四场主旨发言的点评嘉宾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和汪小玲教授。他们的点评对主旨发言进行了有机的拓展和延伸,提出了翻译跨学科研究中诸多值得关注和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问题。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界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已逐渐达成共识。翻译学与传播学、数据科学、历史学、认知科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翻译研究方向的选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跨学科融合趋势。翻译研究在不断拓宽领域、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同时,也在继续深化对翻译本体的认知。2014年至今,《外国语》共举办了5届翻译研究高层论坛,《外国语》将继续关注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力求呼应时代对翻译研究的需求。



关键词:翻译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