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
《外国语》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一览 目 录 语言研究 再议“汉语名动包含说” 陆俭明 名动包含理论存在逻辑问题吗? 孙崇飞 界面研究视阈下对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政治学之间关系的思考 刘兆浩, 常俊跃 现代汉语工具动量词的指称功能考察:认知语法视角 高航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 张慧, 杨连瑞 系统功能类型学视阈下的语法描写范式——以语气系统为例 王品 基于情感倾向分析的语义韵强度算法探析 李晶洁, 胡奕阳, 陶然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加工英语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语义的研究 俞珏, 张辉 翻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译本比较研究——以民法核心概念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为例 朱玉彬, 刘洋 内隐社会认知路径的口译质量感知偏差研究 李天韵, 崔英 知识翻译中的译者选择——以caus-词汇的地方性生成与世界化再传播为例 李力 “有”字句汉译英的语义滑移——译者主体性与语义识解主观性程度的再构建 尤泽顺, 卓丽, 林昌云 摘 要
再议“汉语名动包含说”
陆俭明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议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说":(一)对比分析"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二)"名动包含说"思路会有可能引出荒唐的"谓名包含说";(三)关于"简洁准则"和"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 ;(四)"名动包含说"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名动包含说"还需深思、慎思;希望沈家煊先生能提出"名动包含说"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只在"理论"上反复论述。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目前的"名动分立"汉语词类体系就很完美,我们还会努力探究。 名动包含理论存在逻辑问题吗?
孙崇飞
文章对金立鑫(2022)"‘名包动’理论的逻辑问题"一文提出商榷。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西方逻辑学推崇的"甲乙分立"格局和逻辑三段论能否"套"得住汉语?名动包含理论是否违反逻辑公理和三段论推理规则?借此澄清学界对汉语名动包含理论的误解,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界面研究视阈下对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政治学之间关系的思考
刘兆浩, 常俊跃 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对语言学与政治学的界面研究进行了梳理。对该界面研究中的"朝向"、研究目的、学科定位、方法论、语言学研究者优势等进行分析后发现,政治语言学形成于语言学的"政治转向",强调服务语言学的发展,应是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政治学缘起于政治学的"语言转向",更关心政治学的繁荣,应是一门政治学分支学科;虽然目前在语言学与政治学之间已经实现了部分概念、理论、方法等的"跨界",但是在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政治学研究中以上方面的差别依然很明显;对于语言学与政治学界面研究的开展,语言学研究者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 现代汉语工具动量词的指称功能考察:认知语法视角
高航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工具动量词的作用是作为动量标记或分类标记。本文在大规模真实语料中观察后提出,工具动量词一个重要的语义功能是通过概念转喻的机制实现动作事件的指称,其作用与动作动词的名物化形式相当。专用动量词也可以指称动作,但使用频率和概念自主程度都很低。工具动量词的事件指称功能在以往研究中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它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等印欧语的一个重要个性。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
张慧, 杨连瑞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已引发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某种态度、意向和情感,进而影响其认知及行为。本研究拟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切入,遵循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展开深入剖析,尝试挖掘并阐发态度资源折射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取向。研究发现:1)中美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使用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中媒的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少于美国,而鉴赏资源的运用多于美国;2)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均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3)借助中美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分别检视出"生态优先"和"利益优先"的生态理念。 系统功能类型学视阈下的语法描写范式——以语气系统为例
王品 随着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系统功能语法描写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系统功能类型学视阈下的语法描写范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语法描写基于语篇;采用三维视角;突出自上而下的视角;运用轴线论证的描写模式;探究语言的隐性语法。本文以人际语法中的语气系统为主要例证,对这些描写范式进行逐一说明。 基于情感倾向分析的语义韵强度算法探析
李晶洁, 胡奕阳, 陶然 本文将语言情感分析技术应用于语义韵强度计算,并在扩展意义单位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语义韵强度更精细测量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现有语义韵强度测量方法多是基于频数的极性占比算法,其共性是默认同一极性范畴的搭配词具有等值的态度或情感强度,却无法深入语义韵极性范畴内部,对同一极性下的语义韵强度做更细致的差异化分析。辅以情感分析技术支撑的语义韵强度测量,能够更精细地展示不同节点词之间,以及同一节点词在不同搭配型式、语义趋向下的语义韵特征异同,帮助研究者更深入了解节点词共现语境的态度意义氛围,以及扩展意义单位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加工英语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语义的研究
俞珏, 张辉
二语加工和习得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行为实验,从二语语义加工的视角出发,以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整体语义指向加工和语义分类加工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线加工英语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语义的情况。结果发现,一方面,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加工中动结构中语义指向正确和错误的副词修饰语时,其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有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加工语义指向不同的副词修饰语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反应时却无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他们加工中动结构中速度类和价值类副词修饰语时,其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水平的学生加工语义类型不同的副词修饰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二语加工和习得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过程,母语与二语存在动态竞争关系,并伴随着吸态到斥态的突变。本文认为,二语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语义的加工情况体现了动态性和复杂性,可以运用动态系统理论来架构二语加工和二语习得的桥梁。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译本比较研究
——以民法核心概念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为例 朱玉彬, 刘洋 本文基于自建的《民法典》语料库平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两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和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进行了语内和语际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两译本的各项语言形式参数十分接近,且都接近《德国民法典》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但与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书语料库及英国国家语料库法律子库的语言形式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英美民事法律文本为判例法文本而非成文法文本,它们多使用描述性法律话语,而非法典类的规定性法律话语。(2)就民事主体相关术语英译而言,两译本均忠实于原文,对应翻译占比极高,省略和分析型翻译占比极低。此外,两译本在少数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选词上有些差异,并存在个别未遵循术语翻译一致性原则的情况。 内隐社会认知路径的口译质量感知偏差研究
李天韵, 崔英 在口译评估体系中,对口译质量的评价不应受到除信息还原、表达措辞外的副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干扰。基于拟真场景的口译实证研究则表明,译员的性别、外表、口音和种族均使用户对口译质量感知产生了偏差性影响。由于口译是译员-用户在社会情境下的交际活动,口译质量是涉及交际多方的动态概念,从社会心理视角切入的口译质量研究能够为评估体系与用户感知之间的偏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完善现有的评估体系。本文以"内隐社会认知"为理论基础,针对译员的社会身份与用户感知的口译质量的关系设计了实证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用户对同一份口译视频作质量评价,区别仅在于视频开始前译员社会身份简介的呈现与否。定量及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译员凸显的"医师、高学历"社会身份不仅使用户对口译质量感知产生积极偏差,同时显著提升了对译员胜任行业领域的认可程度、增强了用户对译员的信任感。本研究补充了口译质量感知偏差中的"身份"因素,为社会心理视角的口译研究构建了研究路径。 知识翻译中的译者选择——以caus-词汇的地方性生成与世界化再传播为例
李力 因果关系是21世纪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从知识翻译的视角,以英语caus-词汇为线索,描写其13-18世纪在西欧的地方性生成、19-20世纪在东亚再加工、传播的过程和路径,发现东、西方相关知识概念的生成和传播都有翻译介入。caus-词汇的译文"因果**"自20世纪初开始传播,但在识解维度、语用灵活度上与英文存在差异,而墨家的"明故"与"caus-"相似,可为译者提供新的选项。最后本文尝试总结概念翻译过程的矛盾特点:不可逆转和试错;提出译者选择的标准:识解维度一致、利于再传播;以及知识翻译的终极目标:成为未来知识增长、概念创新的支撑点。 “有”字句汉译英的语义滑移——译者主体性与语义识解主观性程度的再构建
尤泽顺, 卓丽, 林昌云 本文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批评话语研究视角下,从识解主观性角度对比鲁迅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彷徨》小说集原文"有"字句与译文语义表达的异同,揭示译者主体性发挥对翻译过程中语义滑移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语料中的"有"包括表存在关系、领属关系、估量关系、发生关系、存在(或领有)+存在(或领有)方式关系、领有关系等语义类型,其总体客观—主观识解序列为存在关系-领属关系-估量关系-发生关系-存在(或领有)+存在(或领有)方式关系—领有关系;各语义类型"有"译文识解主观性程度相较于原文多数得到强化或弱化,语义出现滑移;译者主体性(认知作用)发挥导致语义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滑移。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