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活动预告 > > 正文 |
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会议(10.28-10.30)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翻译学研究,促进翻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翻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助力我国对外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协调发展,“首届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会”定于2022年10月28-30日召开。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会议将采取线上方式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欢迎学界同仁莅临参会,分享研究成果,发表真知灼见,现将本次大会的日程安排公布如下。 01 会议议程 02 专家简介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译协副会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学者,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四有’好教师”(提名奖),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人,上外十大人气公选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著作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 傅敬民,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主编,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兴趣涉及社会学翻译研究、《圣经》汉译研究、翻译批评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译著《当代翻译理论》、《翻译模因论》等17部,编著、主编翻译教材《英汉翻译辨析》等4部,出版学术专著《译学荆棘》等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10余项,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黄忠廉,博士,二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协作导师。专攻变译理论、科学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理论翻译学、翻译史、汉译语言、汉外对比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6项(重大1项,重点1项,一般4项),部级7项,出版学术著译作33部,主编“商务馆翻译研究文库”、科学出版社“当代翻译学文库”等丛书7套,发表学术论文360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全球俄汉互译大赛”创办人;获第六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 王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翻译学、理论翻译学、翻译批评、中西文学与文化经典翻译研究,兼及西方汉学、中西比较诗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学术专著《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文学翻译研究:从文本批评到理论思考》,学术编著《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英文译著The Tiger of Majesty and Power 等。在翻译类、外语类及相关文史类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获“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 覃江华,哲学博士,翻译学博士后,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狮山硕彦计划”青年英才,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西翻译理论、中国文学外译、中国哲学史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7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10多项,担任多家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 03 主旨报告 社会翻译学之于翻译文学研究的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 查明建 摘 要:“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命题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是:翻译文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文学密切相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因而成为中国文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翻译文学作品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还有不少翻译文学作品,译者并没有很强的中国文学意识,译作也未对中国文学产生什么文学影响,其翻译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翻译文学研究注重从中外文学关系角度来研究翻译文学,无法处理这类翻译文学作品,只好置之不论。那些与创作文学联系不紧密,对创作文学影响甚小的翻译文学作品,如何认识它们的价值?社会翻译学的理论视角,可以补足之前翻译文学研究方法的不足,将未直接参与中外文学关系建构的翻译文学作品,也纳入翻译文学研究范围中,考察它们在其他方面,如社会学方面的意义。翻译文学研究融入社会翻译学视角,可丰富翻译文学研究方法,同时,对翻译文学的考察和研究也更为全面。 翻译知识形态的社会学考察 上海大学 傅敬民 摘 要:翻译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离不开社会纬度的考察。社会的复杂性导致翻译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复杂性。本文基于社会学的系统与功能理论,探讨翻译知识的多重形态,旨在探究翻译知识形态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翻译知识的形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系,不同的社会对于翻译知识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翻译知识在不同的社会中构成不同的系统并发挥不同的功能,由此导致翻译知识呈现为不同的形态。 交叉学科命名问题 ——以“社会XX学”“XX社会学”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黄忠廉 肖瑞珠 摘 要:2021年新设“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加速了翻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趋势。现实中与“社会翻译学”相并立者有“翻译社会学”,这便涉及交叉学科的命名问题,其结构与侧重有何规律,命名机制是什么,不妨对类似的问题一并予以语学考察。 译者翻译观念生成的知识社会学阐释 华中农业大学 覃江华 摘 要: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日记是一种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记录许渊冲早年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成长成才过程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细读该文本,可以总结许渊冲的个人知识管理经验,重构许渊冲产生翻译兴趣、确立翻译志向、积累翻译经验、掌握翻译技能、形成翻译观念的过程,进而描画出一位翻译大师的成长轨迹。研究发现,西南联大名师的言传身教,同窗益友间的切磋琢磨,译者自发的阅读思考,及其孜孜不倦的翻译实践等,都是促使许渊冲早期翻译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知识社会学为指导,厘清了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的源头活水,而且基于这一典型案例凝炼出一个“译者翻译观念生成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丰富翻译家研究的内涵,而且对于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也有参考借鉴价值。 为保持网络通畅,请非嘉宾、主持人、报告人的其他参会人员通过B站直播参与大会,感谢您的理解。 B站直播网址:https://live.bilibili.com/26186883 主办单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翻译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