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一览
作者:21ST    来源:21英语网    日期: 2023-01-03

摘要
 
专栏:死亡话语多模态分析

(特约主持人:高一虹)

【主持人语】(北京大学 高一虹教授)尽管我国文化中对于谈论“死亡”有种种禁忌,但随着国力的增强、社会的开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死亡质量以及生死观、生死教育的关注也在增强,“谈生论死”不再像过往那么令人“谈虎色变”。国际上有关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谈生论死”的话语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本刊曾在2019年第1期推出过“死亡话语研究”专栏,呈现了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本期“死亡话语多模态分析”专栏在其基础上向前推进,呈现了一组基于国际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论文,分别涉及医患互动、哀伤辅导、生死教育领域。高一虹、秦苑一文通过跨学科合作考察了安宁疗护家庭会议中医生及其团队如何与临终病人的家属互动,以真实个案为例,揭示了在该情境中直面死亡、直接言说死亡如何促成生命的传承,最后父亲离世前在病房参加了儿子的婚礼,生死相安。赵娜一文聚焦死亡教育的绘本亲子阅读,侧重从绘本消费者的视角探究绘本中“死亡”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不能与儿童谈死亡的禁忌。孟玲、孙铭徽一文分析了韩语纪录片《再次遇见你》中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善别,揭示了高科技多模态手段辅助哀伤辅导,如何使生者与逝者之间的爱流动起来、延续下去。期待这组材料和方法都具有特色的研究能带给读者关于“谈生论死”的新思考。

安宁家庭会议中医生及团队互动的多模态分析

高一虹,秦苑

摘要:安宁疗护家庭会议在我国情境中是“死亡话语”的一个新语类(高一虹 2019)。本研究以一场安宁疗护家庭会议的全程录像为语料,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Norris 2004,2019),考察家庭会议中医生及团队与家属的互动,研究了医生及团队通过哪些“高层活动”,使用了怎样的模态配置,与家属达成了怎样的照护决策,建构了怎样的身份认同。结果显示,医生采用医学影像资料、布局、语言、目光交流、副语言、手势、身势语等,实现了充分告知、深度聆听、积极建构的功能。最后经过集体努力,“病房婚礼”的方案得以实现,生死两安。充分告知、深度聆听、积极建构,也是安宁疗护团队“死亡话语素养”的构成要素,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安宁疗护家庭会议;医生;安宁疗护团队;多模态分析;死亡话语

“死亡”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调节——死亡教育绘本亲子阅读考察

赵娜


摘要:基于L. S. Vygotsky提出的“中介”概念,通过对亲子阅读死亡教育绘本的过程进行观察和对死亡教育绘本进行图文分析,探究绘本中“死亡”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绘本中的“死亡场景”有助于儿童了解死亡的生物属性,并影响他们的死亡话语实践;“死亡”的呈现方式引起孩子对死后世界的疑惑,但多数故事类绘本对死亡的社会文化实践介绍甚少;绘本图文间关系及其建构的“感情”避免儿童出现过多的负面情感。本研究为本土死亡教育绘本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死亡教育绘本;多模态;亲子阅读;中介

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善别:韩语纪录片《再次遇见你》多模态互动分析

孟玲,孙铭徽

摘要:本研究采用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Norris 2004,2019),对韩语纪录片《再次遇见你》(너를만났다)中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善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高层活动、模态配置和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分析发现,重逢内嵌了5种由不同模态结构配置实现的高层活动,其中布局是最重要的模态。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重逢这一高层活动,与哀伤辅导叙事疗法中使用的say hullo again类似,目的是抚慰哀伤。本研究为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善别应用于哀伤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善别;再次遇见你;多模态互动分析;高层活动;模态配置

专栏: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特约主持人:彭青龙)

【主持人语】(上海交通大学 彭青龙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澳大利亚文学、新西兰文学和南太平洋岛国文学在内的大洋洲文学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趋向。一方面,由于大洋洲早期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因此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大洋洲与亚洲毗邻,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内的亚洲文化又对大洋洲文化产生了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洋洲是多元文化混杂共生的活化石或者说是经典案例。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混杂文化的谱系中又展现出巨大的差异。作为中等强国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相对成熟,土著文化、英国文化、美国文化、中国文化等呈现纵横交错的局面,但总体上依然是西方社会的一员。新西兰面临着从二元文化社会向多元文化社会的转型,二元根基相对平稳。南太平洋岛国属于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依然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梅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个文化带的痕迹依稀可见。为探索大洋洲文学的多元文化内核意蕴,本期特别推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专栏,收录的4篇文章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结合新西兰作家帕特里夏·格雷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月落》、澳大利亚作家艾利克斯·米勒的代表作《祖先游戏》、萨摩亚作家艾伯特·温特的早期作品《黑暗》、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传体散文集《在南洋》4部作品论述了文化错位、情感错位和人生错位的历史与现实困境,既有矛盾对立的张力,也有向往美好和谐共生的合力,描写的是地方的事和人,反映的却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生百态,对于理解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人类生活实践具有学术意义。

双元文化时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帕特里夏·格雷斯《月落》中的毛利女性形象

刘略昌

摘要:《月落》是第一部尝试从毛利人的视角出发描写毛利人与白人跨种族通婚且毛利文化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西兰小说。帕特里夏·格雷斯在这部小说中颠覆了长期以来殖民小说对毛利人的污名化书写,使毛利女性形象由他塑迈入了自塑的新时代。《月落》采用由内而外的视角,关注毛利姑娘里佩卡的精神成长,由此构建了一种圆型的毛利女性新形象。里佩卡这一形象隐喻多元文化主义论争和民族融合的议题,即新西兰的双元文化主义必须植根于文化平等的基础上,需要毛利人基于自身的信心与白人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帕特里夏·格雷斯;月落;毛利女性形象;双元文化;命运共同体

“自我”与镜像:论《祖先游戏》中文化身份的建构段超

摘要:澳大利亚作家艾利克斯·米勒在《祖先游戏》中通过“自我”与镜像的相对关系讨论,界定了移民文化身份的确定方式,并提出身份建构应基于动态的外在社会环境。作品中以多重形式反复出现的镜像既反映了主体身份,也阻碍了主体对“自我”的确立。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观照《祖先游戏》,从“自我”与镜像的对立、“自我”与镜像的和解以及“自我”与“复调”身份3个维度来考察米勒对跨文化经验中个体身份建构的理解。

关键词:艾利克斯·米勒;祖先游戏;自我;镜像;雅克·拉康;身份建构

土著文化视角下萨摩亚作品《黑暗》的互文叙事评析

周芳琳

摘要:《黑暗》是萨摩亚文学之父温特的杰作。从西方视角看,这是一部后现代作品;而从土著文化视角看,它更是一则萨摩亚口传故事,其情节、结构、人物设计和叙事方式等要素均围绕土著口述传统而架构,折射出土著口传与引入的西方文字读写背后两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冲突。因此,温特将欧洲文本纳入南太平洋文学中,创立了一种基于土著口传的本土化互文叙事模式,“文化逆写”出萨摩亚黑暗的现代史,消解了西方中心,提振了民族文化。

关键词:艾伯特·温特;黑暗;互文;口传;萨摩亚;土著文化

史蒂文森《在南洋》中原住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傅悦

摘要:史蒂文森的自传体散文集《在南洋》描绘了南太平洋马克萨斯岛、土阿莫土岛、吉尔伯特群岛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原住民的众生相。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阶级、平等、民族和文化等身份认同概念为观照,在殖民权力体制和商业社会价值观冲击下,原住民在自我身份、民族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上存在形式不一、强度不一的游离感、模糊的混杂感,动摇了其族长式的宗族观念与传统习俗的思想根基。这种认同危机是殖民地弱势文化受到冲击后群发性的个体阵痛,也是现代性焦虑在南太的前奏。

关键词: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南洋;马克思主义;原住民;身份认同危机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音乐关系认知神经研究述评

刘加柱,王诗雨,余光武

摘要:语言和音乐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学者相信二者有同源关系。大量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和音乐的认知神经加工过程相互独立,但互有交叉;大量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则表明,语言和音乐关系紧密,加工脑区多有重叠。受语言和音乐认知神经关系研究成果启发,有不少临床医生将音乐疗法加入到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但语言和音乐在句法加工和语义整合等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待加强,音乐疗法用于失语症的原理和机制等根本性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语言;音乐;认知神经;音乐疗法;失语症;失乐症;神经影像学;共享句法整合资源假说

构式语法视角下俄语存在句原型意义研究

赵亮

摘要:俄语存在句中быть可以表示“是”“存在”和“拥有”,这决定了存在句和相近句式之间意义的模糊性。在构式语法框架下,俄语存在构式的形式为“存在阈+存在动词+存在事物”,对应的场景为“说话人将其已知的个体引入话语”,这与其相近构式“处所构式”相异。后者形式为“定位事物+处所动词+处所阈”,对应场景为“说话人告知双方共知的事物在何处”。由于俄语存在句和处所句(以及广义的述谓句)的典型场景不同,因此俄语存在构式对进入构式的词汇选择有所不同(“存在事物”为不确定指称意义),存在构式的语调具有原型特征(引言句为未完结语调,“存在事物”的修饰成分不带重音)。

关键词:俄语存在句;原型意义;构式语法;存在构式;处所构式

日语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的认知机制研究

石金花,费建华

摘要:日语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以动写静”是因为发生了认知的主体化。按照图式范畴理论,此类表达中的图像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根据位移主体类型的不同,其形成过程存在两种整合类型;在对此类表达进行识解的过程中共涉及7种不同类型的窗口化;在扫描方式上,日语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表现为顺序扫描;从概念转喻角度来看,其涉及的是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整体与部分间的替代关系。

关键词:日语;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认知机制

外语教学研究

使用驱动二语教学的内涵、理论与实践


徐锦芬

摘要:使用驱动的二语教学是基于二语习得使用观的一种新兴的二语教学方法,也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文章首先简要阐释使用驱动二语教学的理论内涵,然后分析能为使用驱动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的理论视角,并通过介绍已有相关实证研究展示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指出,鉴于目前我国使用驱动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希望未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使用驱动;二语教学;理论内涵;理论视角;实证依据

中国学习者一语加工中的二语语音和词形干扰效应研究

曲春红

摘要:本研究通过在线反应时实验考察不同水平中国学习者一语加工过程中的二语(英语)语音和词形干扰效应,实验材料是二语对译词有语音/词形重叠的一语词对。结果表明,在学习者一语加工过程中,二语语音和词形信息被激活,并对一语加工产生干扰效应;高水平学习者受二语语音和词形的干扰强度相对较大。本研究结果支持双语加工的非选择性加工理论,为BIA/BIA+模型提供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加工的实证数据。

关键词:一语加工;干扰效应;语音重叠;词形重叠;语言水平

母语迁移对英语叙事语篇中主题延续性的历时影响

刘艳,蔡金亭

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产出的重要因素,但此前尚无人考察过汉语如何影响中国学生表达英语语篇中的主题延续性。鉴于此,本研究跟踪调查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叙事语篇中指称主题延续性时发生母语迁移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在标记主题介绍与延续时,来自汉语的正负迁移均有发生;2)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母语正负迁移的百分比都发生了非线性变化;3)母语迁移的变化趋势存在个体变异,母语迁移不仅是个体行为,还处于时时变化中。

关键词:主题延续;指称标记;母语迁移;个体变异;英语叙事语篇

翻译研究

《印度:受伤的文明》两译本风格的多维对比分析


张继东,杜若凡

摘要:本文自建《印度:受伤的文明》英汉平行语料库,采用多维分析法对杜译本和宋译本的不同风格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译本在句法显化、行文结构和信息承载3个维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两译本的风格差异主要受译者身份背景、译本出版顺序、出版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多维分析法能更有效地揭示两译本的风格差异,对于译本风格的对比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印度:受伤的文明;维·苏·奈保尔;译本风格;平行语料库;多维分析法

符号学与翻译研究“联姻”:回顾和前瞻

王洪林

摘要:文章对翻译符号学和符号翻译学两个跨学科分支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分析,回顾符号学和翻译研究的“联姻”,发现二者交叉研究的焦点,总结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前瞻性预测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对话与融通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关键词:符号翻译学;翻译符号学;皮尔士;格雷;符号表意

从翻译的“幻象”到翻译的“信念”:社会翻译学概念新探

陈文荣

摘要:本文将布迪厄的“幻象”和“信念”概念与翻译研究相融合。翻译的“幻象”是特定场域内译者对翻译“游戏”的“兴趣”与“愿望”以及对游戏规则无意识地认可与遵守;翻译的“信念”是译者主观原则与客观秩序相适应,对客观实践有意识地过滤和坚定不移地接受。研究发现,“幻象”是“信念”的初始阶段,具有意义的多重建构性和自我调节性;“信念”是“幻象”的潜在目标与可能结果,二者存在流转关系及个体与群体之分,且均为译者与场域持续建构之结果。将二者与“场域”“资本”“惯习”等并置,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探究布迪厄社会学思想,进一步拓展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幻象;信念;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共产党宣言

翻译技术时代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

仝亚辉

摘要:随着翻译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广泛应用,曾经处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心的译者成为了复杂流程中一个环节的执行者。如今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有哪些行为主体,如何定义这些主体,其主体性如何体现?哲学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只在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不同的翻译主体作用于不同的客体时体现出不同的主体性。翻译技术时代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机构主体和国家主体。“翻译主体性”这一术语涵盖了翻译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及其主体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翻译技术;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主体性

外国文学研究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的梦境叙事和疫情解读


李英华,王中强

摘要:《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是凯瑟琳·安·波特的重要代表作,相关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角度多元化,包括人物死亡意识、心理创伤、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背景、女性主义等。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作为疫情文学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小说中的医学性成为新的研究增长极。本文重点讨论文本中出现的多个梦境,将其与西班牙大流感的发展和影响有机结合,并把梦境视作主人公因疫情焦虑而产生的梦魇、染疫后出现的谵妄和劫后余生仍回荡的幻觉等。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梦境叙事;疫情文学

现代希伯来文学中的阶级斗争:与影子角力

李慧若

摘要:本文着眼于以色列的国家力量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博弈,通过分析现代希伯来代表性小说,解读以色列建国以来长期的阶级斗争。以色列的阶级斗争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劳动复国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现实之间的不协调;第二重是以族裔冲突为代表的社会经济阶级冲突。这两重斗争都缘于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先天缺陷:复国主义试图通过经济方式团结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却没有在政治上解放所有的犹太人。本文以阿甘本对“神圣人”与“例外状态”的阐述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学分析透视以色列的政治缺陷,及其社会在全球化和资本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挑战。

关键词:希伯来文学;劳动复国主义;阶级斗争;阿甘本;神圣人;例外状态



关键词:二语学习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