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期刊推荐 > 期刊介绍 > 正文 |
《外国文学》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评论:英国文学
洞见与矛盾——《双城记》开白得失谈 赵国新 内容提要:《双城记》的开白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激情四溢的悖论和反讽,取得了极好的修辞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一反作者同时代人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错误判断,这句开白戳穿了这个所谓美好旧时代的神话,揭示出这个时代的残酷现实,体现出作者独到的历史洞见。然而,它在18世纪的英国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之间的类比却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它过度夸大了前者爆发革命的可能性,也与作者在下文中的种种描写出现了矛盾。换言之,这句开白将危机四伏的19世纪中期的英国等同于18世纪末的英国,有年代误植之虞,违背了历史小说创作中应当遵循的历史主义原则,从而削弱了本书的历史小说的性质,使之更像是一部历史寓言而非典型的历史小说。 关键词:狄更斯、《双城记》、历史小说、法国大革命 《小杜丽》里的意大利之旅 罗 灿 内容提要: 作为监狱意象的对照,旅行在《小杜丽》里意味深长。结合英国人赴欧旅行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狄更斯的《意大利风光》,本文认为意大利之旅本是杜丽家摆脱监狱阴影、重构中产阶级身份的一环;然而杜丽身上的“游客”特点以及意大利背负的历史包袱,都注定了旅行的徒劳无益。从更深的层次看,作家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命运,还通过旅行将威尼斯、罗马与伦敦并置,突出了英国与颓废的意大利的相似之处,批评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时弊,对处于转型阶段的英国表现了担忧。 关键词:《小杜丽》、监狱、旅游、游客、意大利 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天气符号 张亚婷 内容提要:中世纪英国文学对天气符号的书写映照出人的存在现状和精神世界。本文旨在回归语境,从生态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中世纪英国作家对天气符号的想象和再现方式、人们具备的气象知识和对不同天气符号的解读及回应,挖掘特定天气的情节推动和文化传承功用。天气符号的书写不仅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和天气或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折射出12到15世纪英国的气候渐变过程,而且展示了希腊罗马神话、占星术和天文学、基督教话语在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解读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中世纪英国人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存在情境和精神气候。 关键词:中世纪、英国文学、天气符号、精神气候、多元文化 从阅读到写作:作为“元梦幻诗”的《国王之书》 刘 进 内容提要: 《国王之书》是15世纪英国最优秀的爱情梦幻诗之一。诗歌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梦境包含在多层叙事框架之下,以至于有评论家怀疑《国王之书》到底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梦幻诗。本文旨在论述,《国王之书》不仅是一首梦幻诗,还是一首“元梦幻诗”。詹姆士一世借鉴乔叟梦幻诗程式,构建了从读书到写书的独特模式,叙述了从阅读《博伊斯》到写作梦幻诗的过程,探讨和展示了梦幻诗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全新可能。 关键词: 《国王之书》、梦幻诗、乔叟系、“元诗” 艾迪生《意大利札记》中古代纪念章的“诗意” 徐 颖 内容提要:英国作家艾迪生在欧陆大旅行中产生了对钱币学的浓厚兴趣,在《意大利札记》的“记游”中,除了嵌入古典诗文外,还加入了对古罗马纪念章的描述。作者借古典诗文与纪念章的“诗画共证”,来发掘古罗马被掩埋的文化符码。纪念章还在彰显帝王功绩、颂扬历史人物美德时发挥了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功用。纪念章“旧币除锈”的隐喻,又凸显了这本游记的创作意图:艾迪生慨叹古罗马帝国的文明陨落,将古典文明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英国身上,期望在新奥古斯都时代重现古罗马盛世。 关键词:《意大利札记》、古代纪念章、诗意的钱币、罗马类比 “约克郡人光明正大的骄傲”:《谢利》中的共同体书写 牟 童 内容提要:《谢利》以卢德运动为背景,地点设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家乡约克郡, 被誉为英语文学首部出色的“地方小说”。约克郡率先遭遇产业革命,自然生态和人际 关系发生裂变;英帝国的全球扩张向异质性打开疆界,冲击了稳定清晰的边界。在这 样的社会转型期,共同体意识成为迫切需要。《谢利》中可以清晰辨识出一个“有机共 同体”,叙事张力很大程度来自个体生存策略与共同体命运间的冲突。如何收编和安 放异质性,保持共同体的延续性和自主性,成为重要议题。通过共情的运行机制,勃朗 特召唤传统的精神遗产,超越偏狭之见,试图弥合共同体的裂隙,借此可以管窥英国整 合民族身份和文化共同体的尝试。 关键词:《谢利》、 夏洛蒂·勃朗特、共同体、约克郡、共情 《杰克上校》:马叙事与18世纪文化协商中的英国绅士 王晓雄 内容提要: 笛福的《杰克上校》讲述主角从底层孤儿奋斗为绅士的全过程,展示了18世纪初英国绅士是如何在与其他男性类型的文化协商中构建自身的。本文认为,笛福通过马这一意象的书写,从驭马强盗、骑士到种植园主—商人的身份变化,确定了绅士的中等阶层定位。商人尽管成为笛福笔下的18世纪英国文明代言人,但在掠夺性上却与驭马强盗和贵族存在家族相似。为维持商人绅士的文明定位,笛福继而要求商业的适度和可持续性。他在秉持进步思想的基础上,兼用贵族意识和保守意识塑造中等阶层绅士,以之为英国国民的典范。 关键词:《杰克上校》、马、文化协商、绅士 光影与视角:哈代《绿荫下》的文学印象主义 刘月洁 内容提要:《绿荫下》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一部,却常被评论家列为次要小说,本文则认为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恰在于它是哈代小说印象主义风格的起点。哈代多次在作品前言和文论中提到小说是印象而非论辩,将印象定义为一种表达生活表象之下实质的方式,也是一种和小说艺术真正贴合进而可以自由展现作家风格的方法。因此,本文借助文学印象主义理论,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绿荫下》的印象主义特点,论证其体现了“小说即印象”的创作观。小说对光影和色彩的细腻描写以及视角的转换展现了印象的动态性,表达了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真实的多元性。哈代通过这部作品确立了其印象主义风格,彰显了他对于19世纪小说艺术之争的立场。 关键词:《绿荫下》、哈代、文学印象主义、小说艺术 理论 认同的现代之维:泰勒对现代认同的研究 李世涛 内容提要:泰勒的研究表明,认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我认同是现代认同的核心;现代认同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个体的体验、意义感、价值,而且还对个体的选择、生活模式与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认同与现代人、现代生活的实践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泰勒从“自我”介入研究,梳理了自我形成的两条线索,即“分解自我”式的线索和“自我探索模式”的线索,进而分析了自我理解的问题。他的研究能够推动我们深入地理解西方的现代认同、精神、观念、自我、审美、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等议题。 关键词:现代认同、现代性、分期、生活模式 西方文论关键词 风景 乔修峰 内容提要: 英语中的landscape(风景)最初指一个地方或一块土地;在文艺复兴时期词义发生了变化,开始指自然风光或风景画。从“地方”到“景色”的这种转变,不仅是一种经由文化编码的再现过程,还将同一片土地分裂成了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导致了地方与其再现的分离,也凸显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风景研究开始反思风景概念的形成和嬗变,关注风景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问题,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栖息地的关系,并借助中国的山水思想来弥补西方风景概念的局限。这些反思的意义在于,风景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非人世界的交流,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还关乎我们如何塑造这个世界。 关键词:风景、观看、权力、生态、山水 克里奥尔化 张雪峰 内容提要:“克里奥尔化”形成于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奴隶种植园,最初表现为欧洲殖民语言与非洲土语混杂的克里奥尔语言现象。20世纪中后期,布拉斯维特、格力桑等加勒比作家为建构克里奥尔化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克里奥尔化成为探究加勒比文学与文化身份的重要概念。自20世纪末开始,克里奥尔化衍变为跨地域、跨学科的全球混杂文化模式,成为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介绍克里奥尔化概念的起源、发展与衍变,对其语言、文学与文化身份、文化研究视域的立场与批评指向进行阐释,解析克里奥尔化兼具地域性与普适性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克里奥尔化、加勒比地区、克里奥尔语、加勒比文化身份、全球文化 文化研究 从“Auld Lang Syne”到《萤之光》——近代日本的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 张 楠 内容提要:欧洲民谣“Auld Lang Syne”为苏格兰著名诗人彭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各国诸多名曲的滥觞。“Auld Lang Syne”自明治时期传入日本以后,被迅速改编成小学音乐教育素材《萤之光》。《萤之光》的诞生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微观缩影,更是近代日本天皇制意识形态下的必然产物。其旋律虽保留着“Auld Lang Syne”中“离别”这一情感主旨,但歌词却反映了近代日本国家生成变化的实态,在继承和发展了原曲民族主义内涵的基础上,从国家领土扩张的角度塑造了日本国民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Auld Lang Syne”、《萤之光》、民族主义、殖民扩张 匿名的声音——《维兰德》中的杂志文化印迹与布朗的文学政治理念 李宛霖 内容提要: 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布朗研究主要还是围绕他于1798至1800年间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展开,而纵贯他一生的杂志文学生涯却很少受到关注。但布朗的杂志生涯对他的小说创作影响至深,忽略这些联系不仅会人为割裂布朗的职业生涯,模糊它内在的连续性,也不利于我们了解那个年代不同文学文化领域之间融会贯通的状态。本文以《维兰德》为例,联系布朗的杂志文学背景解读他的小说,关注杂志文化对小说形式与内容的塑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布朗的小说及创作思想。笔者认为,《维兰德》中匿名的声音既体现了杂志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布朗对民主的思考以及对文学改造力的信任。 关键词:查尔斯·布朗、杂志文学与文化、《维兰德》、匿名的声音 “被背叛的遗嘱” ——从卡夫卡的手稿处置态度看文学档案与共同体表征 徐 爽 内容提要: 对卡夫卡焚毁自己手稿的“遗嘱”的解读是卡夫卡学界最经典的研究问题之一,但“遗嘱”往往仅被视为卡夫卡式的悖论态度,鲜有研究将其理解为对文学手稿的建制化、档案化保存的拒绝。在共同体视域下,文学档案可被视为一种共同体遗产,卡夫卡的拒绝正表明了其一般态度。本文从卡夫卡日记中参观歌德档案馆的记录、对德国文学档案馆发起人威廉·狄尔泰的评述出发,将卡夫卡对待文学手稿建制化保存的态度置于从歌德到狄尔泰的德国文学档案建制化的历史之中,从而揭示卡夫卡如何在对文学档案的拒绝中思考共同体的表征问题。 关键词:卡夫卡、遗嘱、文学档案、共同体 “混合文本”及文学的多模态传播 杨 肖 内容提要:立足于印刷文化研究前沿的桑德罗·荣格称包含插图及若干印刷因素的文学文本为“混合文本”。他认为作家的文稿经由出版商的出版创意,加入绘工、刻工绘制的插图,再融入印刷、装帧等因素,最后进入流通的文本并非作家的原始文本,而是以作家文本为核心又融入多种因素的“混合文本”;“混合文本”经由翻译进入不同的文化界域后又成为具有跨文化因素的“混合文本”。桑德罗还认为,文学在生活中的传播绝不仅仅以“文本”的单一形态来实现,而是由多模态的“媒体”进行传播,这些“媒体”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转化为时空背景,成为读者生活和接受的一部分,即“文学日常”。 关键词:印刷文化、“混合文本”、多模态、文学日常、文学伦理学批评 书评 再现全球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宏伟画面——《劳特里奇女性主义全球史》述评 金 莉 内容提要:《劳特里奇女性主义全球史》是2022年出版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新文集。它从多元视角全面深入阐释了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展示了全球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历史、女性主义重要议题的内在关联,以及其中蕴含的差异性。它的出版,对于我国的学术话语建设和女性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运动、全球史、多元视角、差异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