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下午好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姜锋:教育强国建设与外语教育的时代责任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姜锋    来源:神州学人    日期: 2023-07-21
外语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密切关联,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当前,外语教育面临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外语教育和外语学科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外语院校需要从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和任务中去认识所肩负的使命责任,努力培养和造就国家急需的“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大国公民“国际视野”的养成,为国家对外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自主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时代意义:重新认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价值 

长期以来,虽然也认识到外语能力本身是国家能力和公民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外语教育就是传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教育,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外语教育缺乏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切实改进。近些年,外语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外语与专业、外语与国别以及外语与话语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开展了顺应时代的改革尝试。新的共识是,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不能拘囿于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进行传授,还要认识到语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语言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进一步围绕语言作为知识、数据和价值载体的定位来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首先,要认识到语言作为国家能力的战略价值。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知识工具,是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一种语言对于知识、思想和文化等的承载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世界语言之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掌握他族、他国语言的能力和对外传播本族、本国语言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思想和科技资源,同时也要与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和世界认知的经验、知识和方案,贡献中国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理念和方案。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永久和平发展的理想和理念,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支撑,需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记录和传播,要让这些理念及支撑理念的知识和话语能够讲得出、传得开,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知识资源和共同认知的话语。在此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知识的共同体和话语的共同体,语言是支撑共同体构建的首要基础,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基于此,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我们从更高的站位全面规划推进外语能力建设,外语院校要主动发挥战略作用。

其次,要认识到语言作为底层数据的功能价值。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出现,更加凸显了语言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底层数据的功能价值。长期以来,外语学科的学科功能偏重人才技能培养,学科定位偏向工具性,存在知识体系陈旧、学科发展模式单一、难以融入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数字与智能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要求不同学科间交互融合发展,外语学科的知识生产和创新功能急需进一步挖掘,其人文性和科学性、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学科价值急需拓展。人工智能时代,语言科学将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有必要建立语言即数据的观念。一方面,语言学基础研究,以及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语言智能提供理论和方法,为智能领域的范式创新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语言数据的开发、供给、应用与研究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兴战略资源领域之一,与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前,具有通向通用人工智能潜力的大语言模型技术,已经同时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语言科学和语言数据之争进一步上升到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高度。ChatGPT在中文和英文内容生成质量上的明显差距,国内外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的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提醒我们语言科学的交叉研究,多语数据的供给、开发、利用和保护,基于场景的语言数据运用等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的重要意义。应深化对语言能力内涵的理解,强化语言科学和语言数据意识,不能再技术性地把语言能力仅仅看作人和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要强化学生创造性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及数字技能的能力。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外语院校和外语学科应抓住这一崭新的机遇。

再次,要认识到语言作为思维素养的人文价值。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ChatGPT出现后,质疑外语教育重要性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少声音强调,与其花时间学习一门语言,不如把时间花在培养所谓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场景化问题的能力上,但这恐怕是本末倒置的想法。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建立在良好语言能力基础上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学语言的人都有亲身体会,一种语言是一种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视角,能够对人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题往往产生于比较,因此对跨语言、跨文化、跨区域、跨国别、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意义。语言能力,特别是多语能力,不仅仅是一项交际的技能,更是了解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自我与他者的比较中建立起关于世界的全面、系统、客观的认知所需要的基本素养。由于翻译的“不可译性”,无论是人工翻译还是人工智能翻译,都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都替代不了语言学习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作用。掌握一门外语,有助于拓展新的认知维度,有助于从别人难以发现的角度发现问题的底层逻辑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并在跨语言的比较和结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ChatGPT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强了语言能力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语言能力的强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其视野和能力都将大为拓展和提高。

国际视野: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不断加强加深,需要外语教育立足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培养出大批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胜任全球范围内各类专业岗位的人才;立足国家战略传播大局培养出胜任中外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互鉴、不同社会相互理解、国际舆论斗争交锋等的专业人才;需要对各国知识体系有深入系统的了解,为全球知识体系贡献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做到上述各项,需要知己知彼,实现相得益彰;需要国际视野,筑牢中华文化自信,而国际视野需要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与全球知识体系支撑,外语教育和外语院校在其中大有可为。

就战略传播而言,要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离不开融通中外的高质量对外翻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区域国别知识做基础。

全球话语能力不仅需要高超的外语能力,还需要区域国别知识的支撑,即通过外语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知识,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差异,理解文化习俗对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尊重文化差异,同时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观,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只有了解掌握目的语国别区域的“历史文化、民族特点、发展历程”,针对性地建立共同关注的议题和采用自信得体的表达,才能形成基于国别、族别、群别、语别的分众化话语能力,特别是新概念阐释能力和融通中外的新范畴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听得懂(全球理解力)、说得清(全球表达力)和能沟通(跨文化沟通力)的目标。

构建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对我国现有外语教育体系是个挑战。外语类院校拥有外语和相关学科基础,但学科结构整体上相对单一,且传统上以语言专业划分院系和科研机构,学科专业和院系之间很难有机交叉融通,迫切需要立足语言优势,打通语言与相关学科的边界,强化构建区域国别全球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时代责任意识,实现专业学科机构和资源配置的“跨”“通”“融”,系统推进外语基础上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的协同发展,夯实全球话语能力建设的传播学根基、区域国别知识根基、语言和翻译能力根基,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支撑。应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向世界讲述和贡献更多的中国知识和智慧,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探索出外语类院校的特色路径。

 文化定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和反思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国际环境可能出现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培养具有文化定力,既善于学习借鉴,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才,对外语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表现在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竞争上。语言天然是了解他者、反观自己的镜子,具有知己知彼的深层意义。在外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和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能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准确、客观、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立场,表述中国理念;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化自觉,对语言的文化和政治属性保持敏锐的判断能力,对中外文化差异具有敏锐的自觉意识和批判意识,具有融通中外叙事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自信,既扎根中华大地,又坚持胸怀天下,秉持坚守与开放相统一的文化品质,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涉外人才培养,要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话语能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文化定力的培养落实到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和反思能力当中去,语言能力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充分结合,从而形成以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为支撑的中外知识体系,提高话语体系的分析比较能力、转换能力、问题和场景的发现能力。

新发展阶段赋予外语教育新的内涵和特征,外语教育更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不断在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实现系统重塑,在数智化水平、资源配置机制、治理体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主动适应教育强国要求,增强对时代的适应性和引领性,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外语院校新作为。

 上外实践: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对外传播需要 

从2016年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启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根基,以外语院校特色的文文交叉、文理交叉、文工交叉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为根本,以构建中国自主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为目标的新的发展路径。

一是不断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大力建设区域国别学、国际传播学等交叉学科,强化翻译学科领先优势,系统推进语言学科守正创新,推动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社科与现代科技融合。提升智库建设效能。统筹推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中东联合研究院和中阿大学联盟秘书处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区域国别、国际传播、专业领域、国际组织四大类760余门特色课程体系,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全阶段。突出区域国别田野调查能力培养,支持师生赴研究对象国和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建设“多语种+”区域国别、政治、经济、法律、新闻、金融、教育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翻译+科技、+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培养,与14家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建立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直通车”。

三是以“三进”工作为抓手,融合培养学生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特色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实现由“进”到“出”的知识转换和话语转换,提升学生融通中外的话语能力。

四是打造国际传播实践平台,让师生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既锻炼话语能力,又坚定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基层传播,与上海市松江区合作创办运营“上海松江”英文融媒体应用平台。全校师生每年在海外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多渠道、多角度表达中国立场,表述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专业传播,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协助编辑运营教育部政府门户多语种网站。加强红色传播,完成中共一大纪念馆近40万字的展陈文本翻译任务,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加强品牌传播,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委托编辑运营《孔子学院》11个语种的期刊,成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媒介。加强学理传播,以国际杂志为平台,上外学者构建国际学者、国际表述、国际共识的学术共同体,在理念上实践国际传播。



关键词:语言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