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语言文化 > 文化视野 > 正文 |
莫言:文学只有反映人类的本质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翻译助力中国当代文学“出海” 作为一名作家,莫言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出海”之路。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译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莫言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开始受到关注,一些作品被翻译并走出国门。此后,中国文学与电影挂钩,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了同名电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一批中国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到西方上映并赢得西方电影节的奖项,引起了翻译家的注意,他们找来原著小说,将这些小说翻译出来。 近年来,一批年轻的汉学家成长起来。他们对于文学的判断,对他们要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判断越来越回归文学的本来意义。莫言认为,“他们已经关注到了文学的品质,关注到了文学的共同价值,然后来决定翻译。” 莫言表示,最近十几年来,我们除了文学翻译作品数量上比过去大大增多,被选择的这些作品在品质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毫无疑问,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已经占有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文学被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认同 源于其体现的共同价值 “文学为什么能够被翻译?”莫言认为,这“源于它的共同价值,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基础,也是基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如列夫·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背景不同、信仰追求不同,但他们笔下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都是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 “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肖洛霍夫,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读者读了这样的作品会受到感动?因为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人的感情模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邪恶丑陋的仇恨或者是恐惧等等。只有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的本质,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莫言说。 作家为谁而写?为内心亦是为“读者” 作为一名作家,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过程当中,首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写好,要使作品具备被世界认可的价值,然后再谈其它。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被翻译而写作,我们也不是为了被其他国家的读者阅读而写作,”莫言进一步阐述,“作家为什么写作,有很多的答案。但是我想作家为了自己的内心写作,是每一个作家都不会反对的。作家为了读者而写作也是大家都认同的。当然这个‘读者’是一个群体,这个‘读者’是一个概念,这个‘读者’并不具体化,所以你心里面有‘读者’,然后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如果你的内心需求、价值观念是跟大多数人民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念是一致的,那么你的作品就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不要贪多求大要追求精品 莫言还谈到,“我们写了很多作品,我们编了很多戏,有很多很多的画,有很多的音乐、歌曲,什么样的才能广泛传播,被世界所认可?毫无疑问就是精品。” 莫言以东西方文化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为例。汤显祖凭借《牡丹亭》等经典著作,在东方剧坛享有崇高地位,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而两位伟大的作家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在同一年去世,且各自都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在莎士比亚诞辰453周年之际,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花园内立起了一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青铜合体塑像,而另一尊同样的塑像则矗立在中国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跨越时空“相遇”,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莫言认为,“这样一种文化的交流,意味深长。”给后人带来的既有鼓励也有启示,即“我们不要贪多求大,我们还是要写得好一点,写得精一点,为了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文学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