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第五届中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举行
作者:21ST    来源:21英语教师网    日期: 2024-05-29
5月25日-26日,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关系,推进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第五届中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召开。本届高峰论坛共有13场大会报告,5场专题发言,14个分论坛,来自全国120余所高校的280位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

5月25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珊珊教授首先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给予山东师范大学及外国语学院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简要地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对本次会议的学术影响寄予了深厚的期许,相信这次会议将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为全国高校的学术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屛教授对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隆重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本次专题研讨会不仅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而且视野开阔,紧密贴合了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与倡导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趋势高度契合。

开幕式结束后,上午的论坛共有七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大会发言分别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李成坚教授主持和评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做了题为“AI文学与AI文学的理论建构”的发言,他以AIGC数字作家写诗为例指出AI文学作为AIGC主导的新型文学类型,通过智能化处理自然语言,模仿传统文学并创新文学接受方式,正向多模态文学转变,催生虚拟AIGC数字作家。AIGC文学的出现将深刻影响文学形式、内容、作者与作品等方面,促进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理论批评的重构。

厦门大学陆建德教授以“学术研究中的道德关怀—略说《奥斯丁问题》的示范意义”为题,指出黄梅的《奥斯丁问题》运用域外理论资源,深入解读简·奥斯丁作品,提出“奥斯丁问题”,展现了独特的道德关怀和批评意识。黄梅在书中展现的成熟道德探究,为简·奥斯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值得深入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围绕“突出文学认识社会、预测未来的功能—拜占庭文学研究启示录”展开讨论,指出文学需以审美方式洞察人类思维、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演进,以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从拜占庭文学研究中可见,历史文化传统能揭示现代矛盾冲突的原因,预示未来,故文学创作与研究需重视其认识和预测功能。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做了题为“从‘问题与立场’到‘传承与超越’—百多年来‘外国文学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思考”的报告,表示“外国文学中国化”体现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融,中国学界在引入外国文学时始终关注本土需求与立场。新时代下,中国外国文学学者需继承传统、思考“传承与超越”,以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以“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为题,指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常借助国外理论视角,但缺乏鲜明的“中国视角”。呼吁研究者结合新时代中国现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在中外文明互鉴中阐释外国文学,以展现中国式研究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研究员围绕“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中国外文研究的历史与使命”展开讨论,指出中国外文研究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的转型,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面对外语学科的挑战,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应继续承担沟通中西、融合新知的使命。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中的外国文学与区域国别学交叉研究”的报告,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不仅关联国际政治、经济等,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能深入揭示特定区域或国家的精神内核。外国文学研究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如加勒比文学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6日上午,六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大会分别由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湘潭大学胡强教授主持评议。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做了题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发言,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强调了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中的新意义,并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未来前景的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围绕“文学经典跨媒介影视传播的‘翻译学’审视”展开讨论,指出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是文化资本的重要转化形式,它不仅传承和再生源语文本,还为影视创作提供灵感与基础,其本质类似文学翻译,展现了文学艺术跨界的独特魅力。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以“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为题,从创作主体角度区分了人写机器和机器写人这两种写作,并剖析了科幻文学中的机器人伦理与人机伦理关系、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创作的伦理差异等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做了题为“在路上的‘自由’:金斯堡的一首鲜为人知的‘中国作品’”的发言,探讨了“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其鲜为人知的一首中国诗,探索其背景、个人感受、中国形象塑造及“垮掉的一代”的价值追求,增进对其访华经历与独特美学追求的理解。

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以“中国古典诗学与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叙事革命之对读”为题,认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意境等理念与美术表现融合,通过译介和传播,与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手法产生碰撞和融合,其背后的共通性在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情感节制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追求。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就英语专业设置科幻文学的双重教育价值展开讨论,她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科幻文学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属性。她从国外科幻小说教育如何以课程和项目的方式实施出发,提出科幻文学进培养方案、进课堂、进教材的一些构想。

闭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翟乃海教授、王金娥教授共同主持。各分论坛、研究生论坛的代表总结了发言和讨论情况。协办单位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杭海女士介绍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以及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总结了本届高峰论坛的三个特点:第一,“学术神仙斗法,精彩纷呈”的高峰论坛;第二,“中国”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关键词;第三,与时代同频,与技术共振。随后她对未来该领域更有深度,更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表示期许,希望大家回应时代呼唤,立足学科使命,共同为推动确立新的文学研究范式而不懈努力。下届中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承办单位代表、《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教授介绍了下届中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的会议主题,表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将积极筹备,全面做好下届会议的组织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论坛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