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高等教育 > 正文
中外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胡婷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    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期: 2024-12-05
2024年11月30日,“中外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此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
    
中外诗歌翻译、交流与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数百年来,中外诗坛、翻译界与汉学界就诗歌翻译的选材、译法以及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诗学交互影响提出诸多真知灼见。此次论坛特邀诗歌翻译研究与中外诗学批评的中青年学者,重点对中外诗歌互译史、译诗剖析、诗学互鉴及批评等主题进行研讨。
    
论坛邀请到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分别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燕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常州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洪兵致开幕辞。陈书记指出,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共通语言,是跨越时空、连接心灵的重要桥梁。从古至今,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互译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更在理解彼此的思想、情感与历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更加频繁与深入。而在此过程中,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也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本次论坛以“中外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为主题,立足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与研究热情,旨在推动诗歌翻译与诗学批评领域的深度对话,探讨中外诗学的共鸣与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此次论坛共有15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主要覆盖以下议题:

其一,中外诗歌的翻译实践总结。此次论坛最有特色的是邀请到两位从事中西诗歌翻译实践的译者发表“翻译感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辞书部副编审车云峰做了题为“情之所至,是以为诗”的发言,分享了他翻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罗尔德·达尔作品的实践经验,以及《莎士比亚诗集》的编译体会,指出译诗源于诗人带给译者的情感共鸣,继而激发的翻译冲动,译诗的过程是精于反复推敲的细致雕琢。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如利教授以“《短歌行》的互文性特征及其翻译”为题,分析了曹操《短歌行》在主题、体裁、引文、用典等方面的互文性特征,梳理出在翻译中将互文性特征再现于译诗的技巧。 

其二,诗歌翻译史个案研究及其意义构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孟庆波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雷之波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研究”,以加拿大汉学家雷之波的《西文中国诗歌翻译及研究目录》为例,分析其中收录西方汉学中国诗歌翻译与研究的文献目录,呈现出主题丰富的特点,并具有重要的翻译史价值与目录学意义,是国际汉学家与翻译界研究中国诗歌的学术指引。同时,他还指出该目录尚有文献叙录遗漏、文献条款不完整等不足。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季淑凤以“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为发言题目,介绍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的情况及其成因,分析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了美国李清照词的杂糅翻译策略,探讨李清照词如何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其在美国的经典地位。她还从中总结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意义。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葛文峰以“李清照词首译考辨及其创译在美国的传承——从朱迪特·戈蒂耶到怀特尔、雷克思罗斯”为题,查证出李清照词西译的源头是1901年法国汉学家戈蒂耶的《几位中国伟大诗人和女诗人李易安》,考证出戈译李清照词的篇目,追寻了戈氏创造性法译李清照词转译到美国的历程,勾勒出其被美国诗人翻译家雷克思罗斯继承并发扬的脉络。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许小凡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自我翻译与民族的自我赋形:以蒋彝《湖区画记》与《伦敦集萃》为例”,提出蒋彝自创英文诗的翻译并不试图使之符合两战之间英语世界一般意义上的“好诗”标准。许小凡举隅分析了这些诗歌翻译的形式选择,并将这一简易通透的直译风格放置在两战之间英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文化界与出版网络的社会版图中加以讨论,发现蒋彝诗歌翻译风格在呈现中西文明的同时并不着重强调东方文明的纵深及其复杂性,而是借助文人小品类的体裁与风格,将民族文化呈现为普世文化中一个略有差异却并非神秘的面向。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王书慧老师做了题为“孔子、李白、苏轼和Yin Hsiu Jen(?)在冰岛”的发言。她认为,冰岛是一个有诗歌渊源的国度。翻译到冰岛语诗歌总集当中的,除了英美德法和其他北欧国家的作品,还有中国的诗歌。她围绕翻译成冰岛语的苏轼《洗儿诗》,Yin Hsiu Jen的《心愿》(?)以及2024年出版的唐诗选,讨论中国诗歌在冰岛的翻译和接受。

其三,诗歌译文的深度分析与译诗、作诗的诗学交互影响。一方面,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诗的考证与理解是当代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把握原诗的表意,是译诗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钧教授做了题为“《夜雨寄北》寄给谁?——从英译谈起” 的发言,指出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对《夜雨寄北》是寄给妻子还是朋友一直存在争议,在综合比较评述各家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常州大学西班牙语系吕霄霄博士以“《静女》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为题,对四种西班牙语《诗经》译本中《静女》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译者的翻译特色和理念,比较不同身份译者在诗词选择和翻译成果上的异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日做了题为“李白《长干行·其一》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的发言,探讨了韦利、庞德、许渊冲的《长干行·其一》译文,并从诗题、意象、情味、文风等方面入手比较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特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燕琴的发言题目为“ 礼乐曲《先祖颂》的三次译介及原因探析”,介绍中国礼仪乐舞曲《先祖颂》的三次译介过程,探究不同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译介的翻译缘起,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目的。另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诗学特质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再现,特别是西方翻译家、汉学家的诗学思想、诗歌翻译观,如何指导了翻译实践,如何贯彻在译诗之中,是参会学者探讨的重点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广生副教授的发言以 “从汉诗的多元文化内共生形态思考诗歌翻译”为题,指出汉诗具有多元文化内共生的特质,从这一特质出发,或可发现译介学、翻译学等学科范式未曾言及却关涉诗歌翻译的某种本质之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蒋向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庞德的‘三诗’理论与其《诗经》英译实践”,主要介绍庞德如何以意象法构建其1954年《诗经》英译本的图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刘丽丽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诗翻译特色”,指出海陶玮的译著《陶潜诗集》呈现出“译-注-评”的面貌,并分析其在翻译、注释和评论方面的特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胡婷婷老师以“洛威尔诗歌创作技巧在汉诗翻译中的运用”为题发言,通过比较美国意象派诗人洛威尔翻译的部分汉诗与其创作的英文诗,发现洛威尔在翻译汉诗集《松花笺》 的初期,将其诗歌创作技巧和意象派诗人的写诗原则融入到部分译诗之中。
    
主题发言之后,发言人与其他论坛参与人开展了圆桌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五点展开:第一,诗歌翻译实践与研究中的术语概念需要更为精准,界限需要严格界定。譬如“汉诗”的概念,以往,“中国诗歌”与“汉诗”两个概念经常混用。事实上,“中国诗歌”指“中国的诗歌”;“汉诗”则指“汉语诗歌”。但是“汉诗”并不等同于“中国诗歌”。在东亚泛汉语文化圈中,凡以汉语创作的诗歌都可以称之为汉诗。如此一来,汉诗不仅指中国诗歌,尚有日本汉诗、越南汉诗、朝鲜(韩国)汉诗等。第二,诗无达诂,诗无达译。诗歌的理解涉及到作为读者的译者不但要理解原诗的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原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语境。尤其是古代诗歌的当代翻译,需要从考证的角度去深刻感悟原诗的“言外之意”与情感表达。在翻译实践中,对原诗的训诂考辩、参阅前人的笺注都是正确理解原诗的重要方法。对于同一首诗,不同译者的理解存在差异,译诗则不尽相同。第三,海外译者——汉学家译者与诗人译者——是中国诗歌域外翻译传播的主要力量。海外汉学家是学者型译者,他们的中国诗歌翻译与研究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他们的中国诗歌译本(文)是“丰厚翻译”的产物,构建了一种以译诗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空间;海外诗人是作者型译者,他们在中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发挥诗人的创作能力,对原诗进行“译写”,产生了别样的译诗。第四,诗歌翻译的直接结果是跨语际的、世界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借鉴。历史证明,中国诗歌随着翻译不断进入西方世界,不仅在普通读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西方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期,美国新诗运动对中国诗歌的借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意象派诗歌发展;近代以来,汉译的西方自由体诗歌,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中外学术界的诗歌研究需要平等交流、交互借鉴。中国诗歌不仅是中国学界的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汉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同理,外国诗歌的研究不仅是外国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对象,中国学界也对外国诗歌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中外学界的诗歌研究不该“各自为战”。相反,应该在平等互鉴的基础上,进行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借鉴、批评与自我批评,共同推进中外诗学批评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外诗歌翻译与诗学互鉴青年学者论坛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一次主题集中、成果丰硕的研讨会。通过一系列深刻扎实的学术汇报与热烈讨论,加强了学界对中外诗歌翻译实践与诗学批评融通的理解及认识,展示了中外平等对话语境中诗歌翻译与批评的研究新趋势,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鉴中诗歌翻译与诗歌研究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外诗歌翻译;诗学互鉴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