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环球视野 > 他山之石 > 正文
张晓玲:多语教育帮德国孩子触类旁通
作者:张晓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期: 2021-08-26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多语环境中成长。恩萨尔这个7岁的德国男孩在家里和父母说土耳其语,在学校和同学们说德语,并早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学习英语。掌握三门语言的恩萨尔,是一个典型拥有“多语能力”的孩子。恩萨尔的母亲阿斯利罕表示,能够在多语环境中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财富和优势,“不同的语言带来不同的文化感悟”。

据统计,目前在德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恩萨尔一样,拥有多语能力。德国多语研究专家斯蒂芬妮·布雷特豪尔认为,移民促成了德国多语社会的发展,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儿童第一语言不是德语,而是相关移民国语言,德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作为第一外语的英语则是第三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多语教育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的紧迫任务,社会的稳定和谐也需要正确的多语教育指导,以及适用于不同人群需求的多语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

为了调查德国多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德国教育及研究部(BMBF)联合德国高校,从2013年至2020年开展了21项有关德国多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一项名为“发展中的多语性”的项目调查了德国75所中学初中阶段的2000名学生,其中近一半的学生来自移民家庭,具有多语特质。尽管如此,这些学生依然会将德语视作首要的课堂语言,他们对来源国语言的学习并不阻碍德语能力的发展。这一结果也彻底驳斥了德国国内长期以来坚持单语主义立场的政策制定者和教育专家。该调查还发现,擅长用来源国语言进行写作的多语学生,其德语和英语普遍好于不擅长用来源国语言进行写作的双语学生。

同时,德国汉堡大学和多特蒙德大学联合开展了有关来源国语言对专业课学习效果影响的项目,其结果显示多语能力的发展对数学成绩起到积极作用。在另一项项目中,不莱梅大学和锡根大学对比了322名多语和单语学生的语言协同能力,最后发现多语学生能有效地将分析加工德语文章的能力运用到对第三语言的阅读理解中,尽管他们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过相关第三语言的培训。

上述调查的结果虽然可以驱散德国国内单语主义者对多语者“半吊子”多语能力的疑虑和偏见,但是它也从侧面暴露了当前德国多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第一,多语教育并未涉及所有教育层面,尽管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涉及多语教育的理念,但是德国的多语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层面;第二,将英语当作多语教育的首选第二语言,说明德国社会在推进多语教育过程中对某些语言的主观偏好;第三,多语教育主要聚焦于移民家庭,从而忽视了其他社会群体多语能力的培养。

一个典型移民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移民融入问题,而融入的关键在于教育,首先就是多语教育。移民社会的多语教育,应以实现人们在多语环境中自主的、合适的语言行为为目标,尤其应重视移民社会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对于德国社会而言,要真正实现多语教育,还必须克服单语主义这个狭隘的语言意识形态。它与德国社会天然存在的多语现象产生了矛盾,无论是对德国国民,还是对整个德国社会来说,解决这一矛盾十分紧迫。为此,兼顾“跨文化”“普遍化”的多语教育模式,以德国社会平等的跨文化互动为出发点,主张将多语教育渗透到各个生活领域和所有层面教育阶段,为发展德国国民多语能力、构建德国国家层面的多语制、全面实现德国社会的跨文化融入提供了最佳方案。这种跨文化多语教育也是解决“单语意识”与“多语现实”矛盾的有效途径。

歌德曾说:“不学习外语就无法真正认识母语。”从这个意义看,“多语”让人变得更开放、包容。同时,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威廉·冯·洪堡认为:语言是内在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语言表达着不同世界观。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有表达思想的功能,因此都是平等的,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如今,将“多语”视作常态成为一种趋势,这是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人类认识语言现象以及语言关系的一次重大范式转变。对于当代世界中每一个个体而言,既不存在100%掌握某一种语言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一种完全均质的语言群体。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一个完美无缺、完全均质的单语系统,取而代之的是不完美、异质的多语系统。每一个个体与某一种语言的关系,并不表现为一种100%的单语现象;相反是一种不完整的多语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多语的不完整性。因此,“多语”在德国不仅是一种常态,更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多语教育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