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活动预告 > > 正文
第十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三号通知
作者:21ST    来源: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日期: 2023-1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要优先、高质量发展。当下,数智技术在为教育赋能的同时,也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3年11月4-5日在上海召开“第十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数智时代中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机构协办。
     
“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首次举办,现已成为本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会议将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我们热忱欢迎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者、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和研究生相聚东方明珠上海,共议教师发展,共襄学术盛举!
 
会议主题
数智时代中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分议题(聚焦但不限于)
1. 新时代外语教师发展与新课标/新标准的落地实施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政策与规划对外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3. 外语教师发展的支持机制
4. 外语教师评估体系与外语教师发展
5. 外语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师素养发展
6.“数智时代”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与外语教师发展
7. 数字化外语教材开发、编写、使用与评估
8. 教师情感、教师能动性与外语教师发展
9. 身份认同与外语教师发展

主旨发言人及特色发言人简介、发言题目和摘要
 
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语言学习理论、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
 
发言题目和摘要:
凝练英语课程内容育人价值,提升外语教师专业素养

课程内容是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的载体和资源,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是推动自身课堂教学改革和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教师需在把握课程内容深层结构的基础上,以语言类、文化类、方法类和价值类知识为分析框架、以融合语言与内容的英语学科大观念为抓手,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凝练学科育人价值,搭建单元育人蓝图。通过主题引领下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系列活动,架起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桥梁。通过语言学习,使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作为智慧的种子、美德的种子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转化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度学习,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夏惠贤: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比较教育学报》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师教育等研究。已公开发表论文 100 多篇,出版专著 5 部,译著 4 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上海市课题多项。
 
发言题目和摘要:  
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胜任力研究

教师角色是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作者从教师角色隐喻视角,对教师角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教师角色转变与协调人角色的确立问题,包括传授者与促进者、课程知识的享用者与课程知识的创造者、独白者与对话者等角色,进而阐明“对话性实践”这一教师角色主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角色担当,作者提出了教师胜任力养成的基本路径与策略。首先,教师要走在学生前面,阐述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三类知识的内涵与价值。其次,教师要走到学生身边,阐述教师需具备自我知识与人际知识,倾听学生,与学生开展交流,分享学生所得,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精神上的引领者。第三,教师要走进学生内心,阐述教育是心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需具备教育信念,敬畏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强项;赏识学生,学会悦纳,扬长补短;人文关怀,关心学生成长,关照成功。

宋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力与变革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近 20 项,发表 SSCI、CSSCI 及其他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提交咨政报告数十份,出版专著多部。

发言题目和摘要:
面向未来的循证教师教育

在当前世界进入工业 4.0 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走向以培养素养为方向的新时代。在教育 4.0 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性必须要与时俱进,知学而会教、素养培育、人工智能+教育、循证教学等成为教师所必备的素养。教师教育亦需要因应教育4.0 和教师全新素养框架的要求,立足教师教育的研究证据,开展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法研究与探索,并从数据驱动和多学科参与两个方面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Peter I. De Costa: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系以及教师教育系教授,并担任文学与艺术学院 TESOL 硕士课程主任、教育学院 ESL 研究生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语言学习、语言教学中的情感、身份等。现任 TESOL Quarterly 期刊联合主编、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当选主席。
 
发言题目和摘要:
Developing Critical Multilingual Language Awareness from Pedagogical Stance to Research-Based Practices

Critical Multilingual Language Awareness (CMLA) is a pedagogical stance that seeks to heighten teachers’ and student teachers’ critical awareness in order to leverage the diverse languages of students at school (Prasad & Lory, 2020). Adopting a CMLA pedagogical stance will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to critically engage their students with important topics like gender, race, social class, and globalized or pluricentric notions of languages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transformative change. However, currently CMLA appears to be over-theorized (Alim, 2010) and under-researched, thereby preventing it from becoming a researched or evidence-based pedagogical approach. My talk will address this gap by drawing on several studies that draw on CMLA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s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 In particular, I will focus on one study tha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MLA-inspired coursework on the pedagogic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at a large Midwestern U.S. university. Foregrounding the power dimens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CMLA framework, I will demonstrate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language ideologies can impact English learners’ equitable access to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My findings point to a clear tension between the acceptance of a multilingual ideology and an evolving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apply CMLA to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I will then discuss how these findings can lead to a m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MLA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work.
 
Gary Barkhuizen: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他的教学与研究兴趣集中于教师教育、语言教师(教育者)和学习者身份、留学及叙事研究等领域。近作有《关于语言教师身份研究的思考》《语言教师教育定性研究课题》《语言教师教育者身份》。他曾在美国、南非和新西兰工作,并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场讲座和研讨会。
 
发言题目和摘要: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Who Are They and
What Do They Do?

In this presentation, I describe –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my own research –what it is that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and probably language teachers) do in their professional work. Very broadly, I break this work down into three major components: pedagogy, research, professional service. To illustrate these practices, I use authentic short stories collected from teacher educato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 will explain what short stories are and show how their analysis can be useful for examining the experiences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particularly their identities. To try to expla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urther, I present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several interrelated continua that aims to achieve some sort of equilibrium or stability in the lives of hard-working teacher educators, and teachers too. While doing so, I invite the audience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to determine where they might fit along each of the continua.

特色发言人简介
欧阳护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广州市外语协会会长、全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人类学委员会常委理事、国际期刊“语言学与教育“副主编(2010-2015)、南粤优秀教师。
 
发言题目和摘要:
如何将 ChatGPT 提示语系统地运用于本土化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线英语教师如何通过积极探索ChatGPT提示语(prompting)来推动和完善自己的日常教学课程模式?本发言将分享运用提示语辅助英语综合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知识输入、认知提升、本土话题、行动方案、效果评估等核心环节的实例。旨在打造一套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建构中外知识平衡、认知提升、本土话语(思政)引领、知行合一、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

徐锦芬: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多家 SSCI 及 CSSCI 外语类核心期刊编委及外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二语习得、教师发展。主持 3项国家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 20 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210 多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 30 多部。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我最喜爱的魅力导师”、“华中卓越学者”“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发言题目和摘要: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Emotions and Identities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um: A Case Study in China
 
While teacher emotion and teacher identity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significant aspect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emotions an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um have received scarce attention. Hence, this study endeavors to examine the emotion experiences of two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and how their emotion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acticum.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reflection log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artefact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pre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experience a range of complex and diverse emotions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um. They appropriate their emotion capital to construct, reconstruct and adjust their identities. This research enrich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emo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eacher educators, mentor teachers, and policymakers.

刘宏刚:北京大学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在研/完成国社科一般项目各一项、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省级/校级重点项目多项。曾获吉林省硕士专业学位示范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至今发表 SSCI、CSSCI、北大核心期刊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研究领域: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发言题目和摘要:
生态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心理研究
 
外语教师心理作为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研究主题、研究的理论视角等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生态视角因其关注外语教师在与环境互动协商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近10 年间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的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从研究主题、理论基础、方法等维度探索生态视角下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特点。结果显示,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研究主题由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焦虑等负面情绪,拓展到教师幸福感、能动性、韧性和浮力等积极因素。研究以 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van Lier 的生态思想作为理论视角/指导最为常见。研究多采用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关注高校和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状况。本研究还从生态理论的合理运用、教师心理主题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丰富等角度指出了未来外语教师心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朱奇峰: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系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资深研究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研究者。创立和率领清睿智能获得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北京胜任力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化英语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效果评估。
 
发言题目和摘要:
数智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助教助评助研助发展
 
二十大报告写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素养不仅是教师助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语音识别、语音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和 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数智技术)已经能支持英语听、说、读、写、看各方面的教、学、评。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局限,能帮助英语教师用好数智技术,提升教学效能。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育人观框架下,人师+机师的数智协同模式,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的高效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利用数智化技术提升全面育人的教学设计,明确哪些任务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以及两者如何分工协作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介绍 1)信息化、数字化、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教学应用上的表现,2)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分辨式人工智能的区别、技术原理和对教学的意义,以及大数据和自适应学习,3)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动态生成的教学和测评内容的意义,4)分辨式人工智能对诊断和互动教学的意义。5)各项具体人工智能技术和分类在解决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教、学、评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中能发挥的作用。以期对教师加深理解数智技术,提升信息素养,更好创新数智协调下的智能化教学提供帮助和支持。
 
会议日期、地点、费用

1. 会议日期:2023 年 11 月 4-5 日召开会议,11 月 3 日(周五)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

3. 会务费:1200 元/人,在读全日制硕/博研究生 600 元/人,往返交通费和食宿费自理
 

联系方式
周老师:(021)64322069
会议专用邮箱:flted2023@163.com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