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基础教育 > 正文 |
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日前,中青报一则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的报道引爆了舆论。许进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他认为,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这条建议经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议论。许多网民和教育界专家对该提案纷纷发表了意见,大部分人认为该建议观点偏颇。随着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小学外语教育的地位不但不应该削弱,相反应该加强。但也有部分网民认同许进委员的建议,认为许多学生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陪读”,没有实际用处,不应该在外语学习上花那么多的时间,不如把时间花在好好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化”上。 为了使社会各界对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的现状、地位和作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英语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素养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消除部分社会人士对外语教育的疑虑或偏见,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约请了我国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学者针对有关媒体的报道和网络报道从外语教育专业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资深翻译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源深教授指出,有人提出“改革目前必学英语的现状,不再把英语作为主课”,这种说法和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实力飞速提升,无论科技、军事、文化、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体育、旅游和各类对外交往等,哪个领域都离不开英语,离不开英语的有力支撑。尤其是我国GDP依存度很高,而且成就非凡的外向型经济,更得益于几十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繁荣,以及由此提供的大规模人才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语能力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黄源深教授认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但总不能每个人都抱着机器和人家对话吧。更何况机器表达常不如人意。至少在目前,闹的笑话很多。黄源深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空前密切,相互间既有合作,也不乏竞争,科技领域尤为明显。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我们都需要汲取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并进而自主创新,力争超越前人。为达此目的,英语(外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 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前主任文秋芳教授指出,进入新世纪后,有关“英语降温”、“保护母语,抵御英语入侵”的议题不时成为社会热点。2013年,“高考英语降分”名列当年语言文字舆情十大热点事件的首位。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媒体“热炒”近一年后,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一锤定音,决定高考的英语和语文分数相同,为了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浙江和上海试验“一年两考”。随着文件的颁发,这场争论很快平息下去。 文秋芳教授认为,许进委员提出“取消外语必修课”的依据非常薄弱。第一,许委员认为“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首先我们并不知道这个10%的结论从何而来。即便是正确的,按照许的推理,凡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用不上的东西,学校就不应该教。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在中学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都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百分之百能用得上吗?许自己提出要增加课时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课都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百分百用得上吗?其实外语就是一门素质教育课,能够帮助学生在对比视角下,更好地了解中文文字的特点,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妙之处,同时能够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做到从中国看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许提出的第二个依据是,他通过调研得出结论,翻译机能够达到学生高中毕业生的外文水平。不知这项调研是如何开展的?如果说,机译只能达到高中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如此翻译机能完成何种翻译任务呢?许接着推断,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会被列为被淘汰职业的前10位。对这种推断,我觉得理据也不充分。退一万步说,即便将来机器翻译真的达到高级水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情感、有温度,不可能靠机器人来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沟通。许给出的第三条理由就更加没有说服力。他认为目前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不够,取消外语课就可以为其他素质课腾出时间。不知道许为什么要把外语与其他素质课对立起来? 文秋芳教授担心,如果许的建议真的被接纳,不要求全国学生学习外语,后果将不堪设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想方设法孤立中国,他们的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但是以许为代表的某些人似乎要自己孤立自己,让中国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不学外语除了阻碍中外交流外,还可能会加剧国内的教育不公平。很显然,边远山区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远不如城里孩子。家长不大可能支付额外费用让孩子课外学习外语,而城里孩子的家长大部分会送孩子进辅导班,业余学习外语,一旦取消英语主课地位反而会加大城乡差别。 文秋芳教授明确指出,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开展中外文明互鉴。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语言”是一带一路的软基建。我国政府从2017年起在中学原有英语、俄语、日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同时将大学的外语语种增加到100多种,覆盖了与我国建交国的所有官方语言。个人外语能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公民通过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扩大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个人发展空间。国家外语能力既是国家的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关乎国家的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和资源等多个领域的安全。 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认为,许进代表的提案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外语科目定性为功用性工具类课程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目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在感知、体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汲取文化精华,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学会学习;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情怀,养成良好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中阶段英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小学英语课标修订版都把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设定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梅德明教授指出,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融合了语言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功能与价值的重要思想。习总书记在2014年3月30日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谈到:“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也对外语教育做出了类似的界定:“学会一种外语,不仅可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尤其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传统。” 梅教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英语由必修科目降为选修科目,意味着国家降低对英语教学的投入,意味着一部分孩子被边缘化,英语成为社会分层提前开启的一把刀。把英语为副科甚至驱逐出公共教育范畴将直接并加快促成阶层固化,封闭了中下层可以逆袭的另一条重要通道,在小城市和乡村的孩子向上奋斗的道路上增加了一道屏障。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英语设置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体现的恰恰是普惠,为学生全面发展、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为学生未来融入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 针对许进委员提出的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英语教学目标的说法,梅德明教授指出,这不符合事实,而且按照这一逻辑,数学的主科地位可以降格,因为我们有计算机。语文的主科地位也可以降格,因为我们有写作机器人。音乐美术科目不必增加课时,因为不断开发出的声乐软件和绘画软件具备了“强大的”工具性功能。事实上,人类不会因为自己创造了机器人而降格,因为人类有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鲜明的价值观念,这是任何智慧工具无法替代的,也是基础教育所追求的。 梅教授指出,我们每掌握一种新的语言,就能多理解一种描述世界的方式,可以与其他文化世界中的人们实现精神的共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世界,而且还可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不是自信,而是自闭,不是示强,而是示弱。 梅德明教授强调,基础教育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不在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为适龄儿童提供外语科目学习和必要的课时,我们将贻害整整一代人!因此,梅教授认为,与其讨论英语是否应该设定为必修课这样的话题,还不如将我们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研究如何更为科学、更有效率地帮助老师教好英语、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办好人民满意的英语教育。 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认为,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工具,而且应该通过英语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承载着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和思维,也是人与人交流和学习的工具。我们掌握了这种语言,就可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用它。英语教育的意义除了包括英语本身的有用之外,还包括学习英语的过程的作用。比如,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和理解等;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扩大国际视野。如果仅仅从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的价值,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中小学的很多科目都有特殊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不局限于实用价值或眼前的价值。有人说只有10%的人可能用到英语,所以英语不应该是必修课。那么有多少人学习物理会用物理知识呢?还有化学、历史等学科呢? 程晓堂教授指出,中小学的科目不存在主科和副科之分,各个科目都是平等的。如果只是从课时的多少来区分主科和副科,那么体育的课时还比英语多。是不是体育才是主科呢?现在小学阶段英语课程国家规定的课时是每周2课时。有人建议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那么英语课时还有减少的空间吗?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主编、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束定芳教授认为,目前,各级各类的英语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提升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不是讲解、操练语法和词汇规则的英语教学。 束定芳教授指出,如果说有了人工智能翻译机器,学生就可以不用学外语,那么早就有了计算器和计算机,数学也没有必要成为主课;语文也没有必要成为主课,谁还不会说母语呢? 至于许委员认为翻译将是今后人工智能时代被淘汰的10大行业之一,因此学习外语是一种浪费,束定芳教授指出,难道每个学外语的人都是为了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吗?不学外语的人,或者是外语没学好的人,能够设计出这个人工智能翻译机器来吗?何况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进行一般的语言互译,关键的、微妙的语言信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准确翻译! 束定芳教授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进步巨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与国民的外语能力和素养密不可分。但是外语教育的效率还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外语学习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外语师资量不高或者教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特别是在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专家们和社会各界应该呼吁加强优质外语教育资源建设和辐射,提升外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推进外语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而不是“因噎废食”,更不应该“釜底抽薪”。 关键词:英语 |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