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基础教育 > 正文
束定芳:基础外语教育应允许和鼓励创新
作者:21ST    来源:英语教学研究基地     日期: 2022-03-16
编 者 按

2022年1月22日,由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三亚中学联合主办的全国基础外语教育“三亚论坛”(2022)成功举办。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外语教育理念、新课程目标、教学评价、教材、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双减”政策、语言学习认知过程、基础外语教育创新等方面带来了多场精彩的主题报告。 

基础外语教育应允许和鼓励创新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基础外语教育应允许和鼓励创新”。什么是创新呢?我想这个可能不需要我来解释。大家都对创新有自己的认识,前人的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定义。我记得非常清楚,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里面有一句话叫“It’s human nature to want  something better. Better than what? Better than what we have.” 追求新的东西、更好的东西是人类天性。创新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去做原来没做过的事情,大家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当年的小岗村,还有温州人闯荡世界,都是没有办法被逼的,也没有什么允许或鼓励的问题。今天我在这里想要跟大家谈的是第二种,即主动创新。当我们的基础外语教育看上去有一些成效,至少不是说要被逼去创新的情况下,我想更加需要我们创新主体——老师、专家、领导、管理部门,来主动创新。审视当下,在中国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政策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面的创新要得到管理层的允许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我在标题上使用了“允许”和“鼓励”这两个词。我认为管理部门要允许,专家也要鼓励,甚至主动去参与、去引领这样的创新。



前两天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有报道总结道:“会议强调,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我觉得这个讲的非常好。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所以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同样,我们基础外语教育要跳出基础外语教育来看这个外语教育。此外,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认为我们就已意识到需要立足全局,不是只看外语本身。“放眼长远看教育”是为了未来。当我们把外语教育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实际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识变、求变、应变实际上都是讲的是创新。我们现在适逢重大机遇,这次论坛的背景就是“双新”和“双减”,这两个“新”实际上就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我所提的这个创新,主要是指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要创新呢?创新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呢?今天将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


为何需要创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到的那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家发展的新需求,需要多语种专业化的国际治理人才,需要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中国也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种各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沟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新目标是核心素养,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也知道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效益实际上是不高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村地区的情况跟城市相比的话是触目惊心的。大家也知道,随着元宇宙等新的高科技的出现,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学生和家长在生活中已经使用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离不开了,我们的外语教育不可能无动于衷。此外,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与变化,个人需求也跟几十年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基础外语教育必须要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外语教育,整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方面都需要我们创新。


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我参与到了一些基础外语教育的调研与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列举一些我觉得需要我们去总结经验,去学习别人好的做法的方面。当然,我们还要根据新情况,新的技术发展,来做一些创新方面的探索。



首先是多语种。现在很多人还纠结于一门外语学得如何,实际上目前国家更需要懂多门外语的人才。很多有成就的、大师级的人物都不是只懂一门外语的。在过去,欧洲很多好的学校,所谓的拉丁学校、文法学校,都是同时教授学生两门外语的,学段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现在,要是到英国、德国去看的话,也有很多这样的学校。对他们来讲教两门以上的外语不是稀奇的事情。在中国,其实也有一些学校有多语种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而且是成功的经验。多语种学习确实会改变一个人。学一门外语能改变一个人,学两门以上的外语能在更大程度上改变学生,改变学生的未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掌握多门外语的潜力。比如说新西兰有人掌握50多种外语;苏格兰一位参加欧洲多语种大赛的选手掌握了22种语言;还有一个特殊的联合国翻译,他可以在31种语言之间转换。这些虽然说是较为特殊的情况,但是也说明了我们人脑的结构,人的智力,实际上是适应于学多门语言的。我们在座的很多专家都应邀去过上外附中,观摩过上外附中的双外语的试点班级。我们也有部分老师,尤其是我们上海的老师,知道这样多语种教学的成功案例。其实上海不光是上外附中有双外语班,曹杨二中也有班级从高中开始同时学习两门外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此外,高等教育中也有很多案例。比如上外,上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上外的学生可能在中学阶段英语就不错,在大学里面也是继续学习英语的,所以在毕业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掌握两门外语。特别是一些小语种的学生,他们在毕业后不一定用在学校学的外语语种专业,可能主要用英语。此外,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还有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多语种的人才培养的试点,这也是教育部提出来的一些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那么同时学两门外语有什么好处呢?英语学到一定程度,再学另外一门外语的话,所用时间是远远少于第一门外语,时间上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同时,第二门外语会强化英语能力,强化母语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学生。第二个可以创新的方面是关于学习外语的时间和起始年龄。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就存在学习外语的时间和起始年龄的纷争,有的从一年级开始,有的从三年级开始,还有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的情况。我认为是不应该要求一刀切的,而且现在的教学实际情况也是多元化的,甚至可以主动去创新的。比如,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在学制上进行实验。这个学校是一条龙的,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比一般学校的学习时间少两年,但是学生参加的是同样的高考。当然,这些学生招进去的时候就很优秀。这个案例足以说明起始年龄和学习的年限是变量,是可以变化的;只要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到位的话,学习的时间是有很大的伸缩性的。第三个方面是学习目标的创新。传统外语教学的目标是阅读,因为当时没有很多使用语言、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外语课程的目标都把面对面交流看作是必要的。此外,现在基础外语教育的目标是素养目标。实际上在过去欧洲的拉丁学校、文法学校学拉丁语就是进行思维训练,并不是教授拉丁语去交流、使用的。通过学习外语,学生还可以获得国际视野、国际理解的,我们现在有些国际学校就专门提这样的目标。我认为外语学习目标可以是多元的,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如果说小学和初中还是要培养综合素养的话,到了高中阶段,其实就是可以有一些创新的课程的。第四点是关于学习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学习方式包括语法翻译、背诵、阅读、写作等。如果完全用这样的方法的话,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完全抛弃它也是不对的。怎么样能够把这些传统的方式跟现代的方式进行融合呢?我们怎样去看这个背诵在外语学习当中的作用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做实验、去探索的。第五点是关于教学形态的创新。目前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主要还是老师满堂灌的讲解式,此外还有刷题式、活动式、表演式。交流式是我们提倡的,但是实际上做的好的学校和老师并不多。如今大家更多地是提倡混合式。尽管是很多的公开课、展示课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教学形态的一些探索,但实际上当我们去看常态课的话,教学形态主要还是限于传统的讲解式和刷题式。如何鼓励老师去创新还是需要更多的思考的。接下来是关于教研方式的创新。在我国外语教育中,教研方式目前主要还是自上而下的,就是由省级到区县级,然后到学校,自上而下地开展。上面有什么要求,下面就怎么做。真正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是很少的。也很少有学校有主动的、互动的、融入的教研方式。今天上午有很多领导、专家都提到,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以及很多学校,都在探索高校跟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协作开展融合式的、纵向和横向互动的教研,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成功的经验来分享。第七点是教师发展的创新。如今外语教师发展发展模式更多的是被动发展,就是老师被要求去听讲座、选课学习等。其实像今天这样的活动,虽说大部分老师是主动报名来参加的,我想还是有一些老师可能是被动要求参加的。自主的发展模式就是教师主动要求发展,去寻找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机会来发展。现在教师发展研究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就是所谓的agency——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真正发展的好的外语教师,没有一个不是有强烈的动机,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用各种方式去提升自己,去学习,去创新的。第八点是评价方式的创新。目前我们知道的很多评价还是聚焦在语言能力的评价上,新课标、新课程要求综合评价,要求能够有课堂或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此外,对老师的评价不是光看教学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会上课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各种荣誉和机会。但会上课不一定说明学生得到了进步。老师的教学能力、老师的贡献还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来体现、来评价。这个问题回归本质是要明确评价的主体——到底由学校来评价,还是第三方,或者是两方结合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接下来讨论的是创新的依据和可行性。相关的教育创新理论、中国的成功案例、各国的实践经验有很多。上海在过去的几期课改当中,我们上海的老师也有很多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也在很多场合介绍过上海的成功经验,我想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教研室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总结提炼、去进一步改进的经验。

创新的瓶颈与挑战有哪些呢?管理体制方面的挑战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特别提到允许、鼓励。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学校有决定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一个礼拜上几节课的自主权吗?我想除非是特殊的学校,例如实验学校,一般的学校是不允许的,这就要考验我们校长的魄力,考验相关领导、管理部门的魄力了。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有些学校是允许、鼓励这样做的,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曹杨二中从高中开始同时学两门外语,除了英语还有德语、荷兰语等其他语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个政策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市教委主动给予政策,鼓励做这件事,而且提供了经费保障。换句话说,这就是政府主动来买单的,而且提供资源支持创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悉上海有21所高中参与了这项创新活动,而且这21所学校后来都有非常大的收获。由此可见,如果管理部门主动创新,就可以给学校和老师有很大的空间发挥。因此,在“双新”和“双减”背景下,校长、学科带头人应当要有主动创新的意识,能够去要政策,能够去创造机会。同时,我认为课程要求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我认为课标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而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规定大家完全按照一个模式来做。政府的政策文件也要要给予执行者一定的创新空间。再就是前面有专家提到的教材。回顾近些年国内英语教材的演变,虽然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外同学段的英语教材来比的话,内容、深度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在教材使用和评价中,我们也听到过老师的抱怨,学生的抱怨,以及专家各种各样的要求。其实新课标已经对教材的定义有所变化了,无论是课标还是课程方案,对教材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格。我认为教材也需要有创新,当然这个需要理论研究者将理论跟实践探索结合,还要有相应的舆论支持。需要说明的是,舆论并不仅仅指媒体报道,因为媒体有的时候会渲染、放大、误导,还是需要专家、研究者、实施者提供扎实的实验数据支撑,用证据来做好引导。我这两年也特别提到外语教育是一个生态体系,光靠老师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光靠学生、家长更加做不到,需要官方、学者、校长合作,因此这方面还是需要我们来创新的。最后还有评价主体。我认为创新是否成功、是否可推广、如何推广,还需要评价主体、管理者来做相应的工作。



总结一下。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一刀切”、“统一要求”已然成为最方便、最“正确”、最“公平”的方式。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目前的情况下,不管什么样的学校,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按上级统一要求做的话,是政治正确的;但是真正的公平的教育应是“各尽其能”,“人尽其才”,让每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专长。我认为应让不同区域差别化竞争,要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上海有一位名师,原建平中学的名校长、特级校长冯恩洪前一段时间在一个场合有一个发言,他说:“学校没有个性,老师哪有个性?老师没有个性,学生哪有个性?”教育让学生发展成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模样,其实不是教育的成功,反而可能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败。我呼吁,我们既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不拘一格育人才”。这才是“高明的管理”,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管理。真正的教育管理不是一刀切。谢谢!

专 家 简 介 

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国语》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外语教育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