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图书推荐
教育
信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21英语教师网 > 最新动态 > 基础教育 > 正文
张绍杰: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
作者:21ST    来源:英语教学研究基地    日期: 2022-03-21
编 者 按:2022年1月22日,由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三亚中学联合主办的全国基础外语教育“三亚论坛”(2022)成功举办。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外语教育理念、新课程目标、教学评价、教材、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双减”政策、语言学习认知过程、基础外语教育创新等方面带来了多场精彩的主题报告。
 
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

东北师范大学  张绍杰


今天下午我将以“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为题,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注意到这是最近几年我们外语界,也包括基础阶段第一线的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这个话题涉及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育人的目标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各种目标,其中育人的目标就涉及到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因为外语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在外语教育当中,特别是基础外语教育当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一个最近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就是基础阶段外语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当然义务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诸多要素,我概括为这两点。今天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认识。一是从新时代背景反思基础阶段外语教育的育人目标,然后从外语教育连续统认识基础阶段外语教育的育人目标,最后从基础教育的特点综观如何实施外语教育的育人目标。

我们先讨论一下所处的新时代背景。今天我们讨论外语教育,无论是高等外语教育还是基础外语教育,我们都不能忽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去思考外语教育的一些问题。中国基础外语教育是整个外语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新时代的背景。把握住这个背景可能是我们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也是准确把握方向、有效实施课程目标的保障。我觉得这一点可能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起来共同回顾,或者说,我们要重新去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内涵是什么。我想可能有这样几点:一是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背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大同”、“和而不同”思想的延续,也蕴含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思想。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我们越来越能够深刻认识到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个命题也是向世界去展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体现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对于我们育人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党的百年历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外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交流当中都发挥着引鉴、吸收、传播世界文明的作用。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外语教育确实有其特殊作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梳理,我还读过文秋芳老师关于建党百年外语教育的一些认识。三是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党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这个新文明形态应该是以“和谐大同”为标志,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建设现代化富强国家”为目标的发展形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我们也肩负一种任务——怎么向世界传播这样一种新形态。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整个外语教育当中,需要思考怎么去把这些内涵孕育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当中。

从这个时代背景出发,我们需要反思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本质上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特别是语言与文明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学者提出语言不但表征文明、传播文明,而且构建文明(方小兵 2019)。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新时代背景,下面谈三点反思。第一点就是外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外语能力的外语人才,而是要培养能够在文明交流互鉴当中发挥作用的外语人才。我们不单单是要培养外语能力,还要培养能够顺应时代要求,能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当中发挥作用的人才。第二点就是外语教育不仅仅是发挥其工具性的功能,而且应发挥其文化价值的功能。对于这一点实际上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过去只强调工具性,后来也强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应该明确提出发挥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功能。我们就应该从外语教育功能的转变创新外语教育实践,以实现其育人的目标。第三点反思是基础外语教育不能仅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这样从基础教育阶段到大学,我们的外语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逐渐形成与时代相一致的意识。这三点是我通过时代背景来反思外语教育的一些思考。

下面谈外语教育的育人目标究竟应该怎么理解。中国外语教育是一个连续统,我也一再强调不能割裂高等外语教育与基础外语教育之间的联系。从外语教育连续统看,我们才能够清晰认识不同阶段的育人目标。这方面后面也会谈到。这个连续统就是由外国语言连接起来的,而语言创造了人类文明,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存在的家园”。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一般的认识来看,语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外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具有其凸显的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教育的特殊性。外语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外语本身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外语学习者。上午我们很多的学者也都提到思想文化信息与知识学习的关系。那么外语教育如何在整个过程中防止“西方化”,同时也防止狭义的“民族化”和“排他化”可能是我们始终应该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过去的某一个阶段,整个外语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着西方化的倾向,认为西方世界都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怎么克服狭义的民族化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综合起来,关系到我们如何处理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关系问题。怎么能够不忘本来?当然就是要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们不能不吸收外来,改革开放当中通过外语教育吸收国外不同文化的精华,我们才能够走到今天。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回顾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现代外语教育的发端是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洋务运动先贤人士因此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我认为这个思想对今天的外语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今天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主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中国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这是外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践行外语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实施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刚才谈到外语教育和育人目标的关系。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导思想,构成连续统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我认为一方面要适应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体现各有侧重的内在统一性。比方说基础外语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高等外语教育则是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实际上这是一个连续统。在高等教育方面,这些年来应该说是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即培养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外语人才。基础阶段当然也是要考虑国际视野,但是我认为基础阶段和高等阶段应该是一个连续统,重点是要通过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这样的育人目标逐渐达到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这样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提出了基础外语教育将“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作为育人目标的思想依据,而且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这一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英语课程目标,比方说“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把它单独地特殊地提出来,作为一个外语教育的连续统考虑,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落实这个目标?在外语教育实践当中,只有深刻认识外语教育在世界人文交流当中的引荐、吸收、传播的特殊作用,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当中还会遇到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比方说,青少年会问文明与文化有没有好坏之分呢?所以基础外语教育在实施育人目标当中教师就是关键了。教师必须了解新时代背景,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及其核心概念。比方说,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两者的关系如何等等。实际上我们知道文明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低俗和高雅之分。这方面很多学者都阐述过(参见张京文 2018)。因此基础外语教育在实施育人的过程中,外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的内涵。

那么,国际理解的内涵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上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当中找出他们的共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这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它的内涵就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以达到相互合作、和平发展的目的。实际上这两年非常强调这方面,特别是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尤其强调在人文交流当中世界各国人民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容、互通、互鉴。在基础外语教育当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孕育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一种和平友谊的精神风貌,追求一种大同和谐的思想境界。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

关于文化认同的内涵,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首先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同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认同即是对本族文化或异族文化的认知、接受和传播。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郑晓云 2008)。这方面学界都有过论述,特别是谈到民文化认同,还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问题。基础外语教育当中的文化认同教育把握住两点很重要。一就是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本族文化也包括对异族文化的认同。不是简单地对异族文化,也不是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是两种。二是首先要对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应该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态度,防止“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这种全盘接受的倾向。刚才我也提到过去确实存在着这种倾向。同时也不能孤芳自傲,全盘排斥。所以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怎么样辩证地看待、理解文化认同的问题。文化认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文化价值意识,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也要培养对文化的包容感、学以自强的信念感、自信感。要有“我们向西方学习是为了强国”这样的自信感,从而能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认同的内涵。总体来说,我认为外语教师要准确把握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的内涵,在基础外语教育实施过程当中,要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生态环境,认知水平等,实现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的育人目标。

最后一点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我认为是体验与认知。实际上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异化”。什么概念呢?认知可以作为目的,也可以作为手段。所以这里我想认知可以作为手段。基础阶段外语教育在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那就是好奇心。好奇心非常重要,学生对异国语言和文化充满了好奇,这也正是他们学习外语的动因。实际上一开始孩子学外语都是有好奇心的,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尚没有形成自我判断的能力。对于文明文化、国家、民族价值等概念,尚不能准确地理解。这就需要有实现育人目标的方式方法。这个阶段学生易受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比方说家庭、学校、同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需要营造一个有益于实现育人目标的外语学习环境。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体验与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也就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育人目标。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基础外语教育也要彰显其文化价值的功能。利用教材当中语言承载的文化差异实施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教育,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实践当中体验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将育人寓于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对国际理解和文化认同的体认(高维、杜小晚 2021)。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比方说,教材当中有丰富的词汇、表达习惯、文化风俗等表达形式。从这些方面进行挖掘,可以以生动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我们有很多这样的话题,比方说词汇的学习,希望、喜欢、幸运儿这些词汉语与外语有什么差别。“希望”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非现实的。但是英语表达中hope和wish 的使用差别是很大的。“喜欢”对应的英语有like、love,其内涵完全是不一样的。许多短语像lucky dog这样的搭配涉及到背后的文化问题。中国人喜欢喝茶,西方人喝咖啡,这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体育方面,中国人讲究功夫,西方人讲究竞技。还有一些习语,比方说“体壮如牛”,西方人经常说as strong as a horse,而很少用ox。这些就涉及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讨论实现育人的目标。国际理解涉及民族文化理解、异文化理解、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等(熊梅、李水霞2010)。这些都可以在具体的活动当中实现。教师不能够去说教,要采取一些活动。比方说关于民族差异、异域差异等等,涉及到风土人情、起居习惯、交际礼节等等,我们应该围绕这些去组织活动。另外教师应该在活动当中开展讨论。比方说交际礼节,中国课堂上学生常用的称谓是“老师”,外国的课堂上是“先生”、“女士”等等。另外,我们汉语当中不可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西方的课堂上可以,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中国的家庭里,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而英语国家的家庭里司空见惯,这是称谓体现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就需要讲解。所以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对比、展示、辩论等等来达到育人的目标。再就是通过实例分析实现育人目标。比方说人权教育。人权教育的问题好像很抽象。举一个例子,在新冠疫情当中,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戴口罩的问题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政府提倡戴口罩,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戴。为什么?这就体现了文化差异。在中国遵守规则是我们集体主义文化的体现。美国人不戴口罩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体现,背后是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结果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我想教师通过实例去分析,让学生体验感悟,是能够达到认知效果的。和平教育、生态教育等等都可以这样做。

最后我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和国际理解密不可分。正确的国际理解才能促进正确的文化认同。在基础阶段,外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无偏见的,符合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文化认知和认同,为学生未来参与文明交流互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崔珂琰,2021,论教科书建构文化认同的机制与过程。《课程 教材教法》第7期:71-76。
段道焕,2020,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综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59-61。
高维,杜小晚,2021,英语教材与国家认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第11期:35-3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刘扬帆,2020,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探索。《中国德育》第15期:30-33。
滕敏,2020,国际理解教育:铸就学生“国际心”。《中小学班主任》第2期:34-36。
王润,2021, 教科书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要义、定位与进路。《中小学教材教法》第82期:19-23(45)。
王颖婷,2020,初中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44-48。
熊梅、李水霞,2010,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教育研究》第1期:52-55。
徐辉、王静,2003,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85-89。
张琼文,2018,中小学文化育人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中小学德育》第11期:37-40。
郑彩华,2020,国际理解教育的初心与坚守。《中国德育教育》第15期:19-24。


张绍杰,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理论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



关键词:国际理解







 

Most Popular

 
 
热点翻译


 
标题
内容
关闭
内容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